眼前放的這本書,封面上有一片灰藍色的羽毛,羽毛根部如鉆石般藍色處,有一名做瑜伽女子的背影。雖然看不到她的眼睛,但細細端詳,卻能感受到她目光的深遠和衣服的顏色---一抹淺淺的紅。羽毛的右邊寫著兩豎排字“好好寫作,本書鼓勵零起點的您拿起筆用心流寫作,越寫越想寫,越寫越好。”封面的下端又有兩行字“寫作讓你實現精神的自由,隨之帶來財富的自由,寫作好好。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作家和贏家。”
我讀書,喜歡先讀封面上的字,感覺只有把封面上的字讀懂讀透,才能理解書里的內容。
封面上的寥寥數字,正是文章的核心所在。這本書的核心我個人理解的便是“寫作成就人生!”
此書是簡友暖暖育兒家李玲剛出版的新書,拿到它已有一月。得此書純屬于互相賞文點贊,從她的文章中得知她出版新書了。再看看內容介紹,直覺告訴我此書對寫作很有幫助,應該擁有一本。
說實在,對于寫作書的品讀還真不多。在簡書碼字,遇到過許多難題,這一次不防購來一讀。
收到書的那一刻正好放寒假,我便如饑似渴地讀起來。
在書中作者李玲用大量真實生動的故事、豐富的寫作案例,分享了自己和學員在寫作中找到面對自己、敞開自己、擁抱自己的方法:獲得寫作素材,獲得靈感,發掘并抒發自己的故事。
在此就先寫1-28頁的讀后感:
寫作如赴約。讀到這幾個字,我感覺眼前一亮,好像觸動了我內心的某一處。猶如見到故人般親切,又似詞窮理屈時豁然開朗,一下就把自己融入了文字當中。
說真的每每動筆碼字,我感覺就像真實的自己與筆下的自己、字里行間的自己在對話、私聊一般自如。
“也許,我會驚詫那個原本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卻在筆下涌現出來的想法;也許,我會驚詫于一個美好句子的突然浮現,在寫之前,誰知道它藏在內心的那個角落;也許,那個被歲月風干的記憶,在文字的滋潤下,又鮮活 明亮起來.......”
是的,在返回品讀自己曾經碼出的文字時,會驚詫在某一行、某一段中看到自己思維的奔放,看到自己美好的樣子,有時還有一點自我陶醉。
讀過此書第五頁后,我才知道那是一種“由心而發的寫作”方式,在旁聽、在傾聽、在蘇醒。
“隨著不斷的書寫,我們內在的勇氣、力量、溫暖也將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
因為,在碼字的道路中,我們與自己的美好赴約,都會留下一路自信和從容。
限時隨性寫。寫作中,常常遇到沒東西寫、頭緒混亂、不知從何下手等等困擾。但讀過6-16頁,我找到了真正解決的方法----限時十分鐘,隨性在紙上寫,看看能寫出什么?
這個方法真的很好,我嘗試了,也見效了。
以前更文總是搜腸刮肚,難以下筆。特別是遇到忙碌沖突時,就有點七拼八湊,有時還有想逃離的感覺,當然寫出的文質量也不高。
自從讀完此書,我便把每天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定為寫文時間。而且兩小時內不準做其他事,必須全身心投入寫出一篇千字文。還真不錯,在限時限行動的要求下,我發現自己走進了自己的心靈深處,文字隨性而真實地涌出。
每個人天生就有惰性,當面對惰性大發、不得不強迫自己完成某一件事時就需要逼自己一把。限時限字的要求,就是逼自己動筆,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寫在紙上,不回頭,不斟字酌句,只讓文字追隨自己的內心感受,寫出直面傷痛的勇氣,寫出驚喜收獲的福氣,寫出心靈深處的運氣。
此時便發現,在限時隨行寫作時,曾經不想說的可以換以一種方式說,曾經不愿說的可以打開心扉說。那一刻,文字有了情感,心靈有了寄托,生命的精彩在筆下跳了出來。
初稿最真實。限時隨行寫是一種自由中的具體。就如書中所說“心靈寫作,從某種角度來講,它并非以發表作品為目的。它的出現不是要幫助你成為一個專職作家,也不是要讓你自己現在的職位轉型到一個文字工作者。”
就從自身來說,喜歡寫作只是興趣愛好,而本職是做好學前教育管理。一直以來,我都不能真心寫出對學前教育的一些認知、看法和做法。總覺得社會對學前教育有許多負面情緒和不認同的聲音,寫出的文也總是帶點呻吟的虛假感。
讀過此書后,在隨性寫的過程中我開始慢慢剖析內心深處對職業認知的東西,不論悲喜,不論歡悅,不論對錯,我都真誠地寫出。
慢慢的我發現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鏡頭有了溫度,那些不被人認可的教育身影有了贊譽的掌聲,那些曾經緊縮的面容有了愛的微笑。有人說,讀我所寫的文字有種暖心、入心的感覺,字里行間都透著教育人的愛心。
我知道,那是用真心付出后的真誠回饋。是通過文字讓自己與未來相遇,豐盈了內心,療愈了傷口。雖然不乏粗糙,但卻真實,如“初戀般”純粹。
所以說,隨心流動的初稿,是真實的自我流露,又是頓悟出現的片刻,讓自己做回最真的自己。
下筆前的“寫作地圖”。作者列出四步做法:第一步,根據情況準備寫作工具---用一張白紙寫出想說的話題,讓文字從內心中像流水一樣流動而出;第二步,將你的目光收回自身---圍繞自己的名字寫下“自己”、“愛”、“包容”、“接納”、“真實”、“友善”等詞匯;第三步,讓文字自由流動----隨意寫下自己想寫的任何話,不去評判,想到什么寫什么;第四步,做“寫作的自己”的旁觀者----看到另一個自己,練習做自己寫作的旁觀者,整個寫作過程“他”與你同在,使你經過他看到寫作中最好的自己。
通過這樣隨性、自由地書寫,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寫作素材無處不在。不需挖空心思地尋找,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個善于思考的腦袋,寫作的素材便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下!”
面對豐富的素材,只要用心思考,用心書寫,每一個素材都會變成汩汩流淌的泉水,慢慢涌出,連成生活的一條印記,讓自己未來要走的路越走越清晰!在未來的路上遇到自己最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