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成長中最大的敵人是誰?
是缺乏耐心,是學習焦慮。
1
沒耐心來自于進步焦慮
耐心是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因為,我們想要得到好的結果,因為我們愿意花時間去努力。
但是,我們隊耐心的培養卻又那么急不可耐,恨不得,一下子就技能傍身,從此不用費力氣就能擁有好的耐心。
這樣的想法,徹底暴露了我們的劣根性——希望不勞而獲,而且是立即、馬上地不勞而獲。
比如,背單詞這件小事。當我們打開第一單元的時候,總喜歡往后翻很多頁,捏住中間一頁說“我什么時候能夠背到這個單元啊”,然后一臉疲憊地哀嘆,又目光呆滯地開始暢想。
有時候看到這種情況,我真想上去扇他一耳光,你一天天背,過不了一個月,準能背到了,現在著什么急?有這哀嘆的功夫,坐你后邊一起自習的同學都已經背了10個單詞了好嗎。
飯要一口一口吃,書要一頁一頁看,單詞也得一個個背。
有句話叫走得遠的,不是走得快的,而是一直從未停下腳步的。
2
學習焦慮讓我們成為進步的奴隸而非主人
《人類簡史》這本書很有意思,不僅語言風趣幽默,里面的理論更是讓人覺得三觀毀了一半。
作者說,人類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在不斷馴化農作物(比如小麥)、掌握各種耕種技巧,獲得了人口增長糧食增產等進步,實際上這是一個小麥精心設計的陷阱,小麥讓自己成為了人類的必備口糧利用人類的耕種,從而獲得了生物在地球上最基本也最驕傲的戰績——不斷擴大繁衍面積和DNA復制數量。然而,人類還常常為饑餓而擔心煩惱焦慮,害怕遇到饑荒天災。
這個明明應該為人類造福的事物怎么反而制約人類的發展了呢?究竟是人類馴服了小麥還是小麥馴服了人類?
就像那些我們想要學會,學會之后能夠幫助我們提高成績、增加就業競爭力的知識和技能,它們本應該成為為我們帶來利益的積累,怎么反而我們為這些技能和知識如此焦慮,害怕學習不到它、不能很快地學習到它呢?
實際上,并非這些知識馴服了你,而是你被自己的焦慮馴服了。
越是成為進步的奴隸,越是焦慮,想要趕快擺脫它的束縛,于是沒耐心就誕生了。
3
希望立即耐心加身,侮辱了智慧
有個叫薩迪的波斯詩人說過“誰沒有耐心,誰就沒有智慧”。
小聰明不等于智慧。
有些人喜歡在學習和成長中投機取巧,搞一些小聰明,找捷徑。
因為沒有耐心而在尋找各種方法上浪費了大量時間。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寧愿在網上搜索一天“學習某某的技巧”,也不愿意拿出一兩天的時間去實踐其中一種,然后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要知道“彼之蜜糖,汝之砒霜”,不試驗,不拿自己試驗,永遠是在重復對別人有用的方法。
智慧,有時候也叫經驗,是要靠自己的觀察、實踐、磨合、摔了跟頭再爬起來,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一下子就能加身的智慧,肯定早晚要用別的代價還回來。
比如,揠苗助長。沒耐心到把苗都拔死了,還會有收獲嗎?
4
你不應該成為焦慮的奴隸,應該成為進步的主人
愛默生在談到耐心時說過,大自然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就是,大自然從來不著急,它信庭漫步,卻一直從洪荒走到了現在,它的秘密在于耐心。
為什么單詞背了一遍又一遍但總是忘?為什么總想10天學會寫作技能?
我們的愿望總走在我們的行動之前,行動稍微有一點慢了,大腦立即命令停止這項活動,去做別的。
單詞背了10頁,沒達到大腦要求的10天背完GRE,沒取得這個效果大腦立即讓你去做閱讀了,然后,尋找各種10天突破閱讀理解的技巧;又一個10天過去了,閱讀理解成績還是沒上去,另一層焦慮又襲來了。
就這樣,被焦慮驅趕著,隨時都但心被走得快的人甩掉,所以每天處心積慮地尋找各種速成技巧。
失敗,就來自于失去了耐心。
學習這個東西,笨辦法反而好使,我到現在還十分推崇小學語文老師囑咐我們的那句“書讀千遍,其義自現”。
就像老夫子老學究朱熹說的
▌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
▌為數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
▌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
▌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一旦你用耐心驅趕走了焦慮,那時,你便獲得了真正的學習的自由,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相信,那時的你,學什么有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