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起來,你是否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好煩,給自己放個假吧。
每次通宵后醒來,你是否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再也不想給老板干了,誰愛干誰去。
每周加班后的周末,你是否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好累,還是在家里補覺吧。
是否是這個時代的節奏,早已將人變成了機器人,在車輪之國中不停的運轉,生動形象的把自己比喻為一顆螺絲釘,微不足道,可有可無。
今天讀完了日本青年隱居者大原扁理的著作《做二休五:錢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看到書名,你是否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天哪,做二休五?饒了我吧,這樣怎么生存嘛。然而,是否是由于我們自身的欲望太高,導致我們不得不去努力,去工作,去奉獻呢。曾幾何時,朋友圈中越來越喜歡曬加班圖片呢?周末、法定節假日,是否越來越頻繁的出現諸如:10月1號,上班;10月2號,上班;。。。。10月7號,上班,農村來的,能吃苦。我們好像要在朋友圈里大聲的傳播或者是在宣誓:我,為了工作,奮不顧身,我比誰都熱愛公司。這時我真的很想問一句,那你呢,你自身呢,你內心呢,你真的是在好好努力么?
作者有段話,是否能夠引起共鳴:在不正常的生活中待久了就覺得正常,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現在這個社會中,當你看到凌晨四點下班的人時,是否會發出這樣的評論:這很正常啊,誰不是呢。
我不盡會去反思,真的是在好好努力的為自己的理想而在奮斗么?
在最新的《進擊的巨人》漫畫劇情中,以前那個誓要把所有的巨人趕出島嶼的艾倫小天使,已經變成了冷血的惡魔,可以說是以暴制暴,以牙還牙。但是站在任性的角度,是否會引起一些對于人性的反思、戰爭的反思呢?或許如作者創哥所說的,巨人的最后結尾,會給讀者類似于電影《迷霧》的結局,沒有Happy Ending。
回到《做二休五》的讀后感,我想作者在貫徹一種隱居者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一種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是有些嫌棄的生活方式與態度。但我覺得,這挺好,也是我比較向往的一種生活和工作方式。不挺好么?并沒有給社會、他人帶來太大負擔啊?而且作者也在反思,之所以能夠擁有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是依賴、依靠了父母、朋友和社會啊。
我們很忙,或者說,我們必須告訴、表達出,我們很忙。不忙會怎樣呢?哦,公司會覺得你的工作是不飽和的,要不追加更多的任務,要不就末位淘汰;同齡人會覺得,瞧,這家伙又在偷懶了,看吧做得沒我們多,拿的還比我們多,真不要臉;社會會覺得,我們不需要不求上進,不懂拼搏的人。于是,即使完成了工作,也要磨磨唧唧的不下班回家;即使身體很累,也要在朋友圈拍個自拍,描述我在加班,工作地點在哪。而實際上,你只是在朋友圈努力罷了。
那默默努力,默默承受過度的工作呢?在財富自由之路完成前,你的老板肯定先一步達成了,而你,未必。即使真那樣,你的身體也早已不堪重負。沒有健康的身體,金錢,又有何用。
我并不是在宣傳或者鼓吹加班無用,人不用去拼搏。我覺得在保證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在身心健康、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以自身的最大努力去實現個人理想的目標而奮斗,這才是值得贊賞的。否則,你只是做給老板看而已。或者另一種說法,你的工作,并不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起點的。
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累,要有適當的緊迫感,要專注。并且要感激現在的生活。我們的所有努力,其實只是在守護我們心中和身邊的最初的美好。
人生本無意義,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意義在于繁衍;但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在于,人有自己的判斷和價值取向,人會賦予其較高的意義。畢淑敏老師曾說:生活并無意義,生活的意義也許是活出來的吧?
以上是我讀這本書所引發的思考,具體這本書的論述,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搜索這本書的相關讀后感、概述,或者是買一本、借一本來看。全書讀完可能需要花費三小時,如果你有什么相關的思考與感想,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