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記錄幾個今年讀的一些小說,因為每篇的筆記很短,所以就放在了一起。
《解憂雜貨鋪》
小思
《解憂雜貨鋪》是讀的第一本東野圭吾的小說,豆瓣評分不低,書的內容果然也沒讓我失望,這個本書讓人感到這個世界很溫馨。
一本打動人的書!就像金庸會寫出鹿鼎記一樣,東野圭吾也會寫出解憂雜貨店這種非典型作品,但是這不能妨礙它成為寒冷冬天的溫暖解藥,讀第二遍感覺更好。神來之筆的時間空間轉換,幾個的小故事,人與人的羈絆,從低谷到轉機,從憂慮到豁達,來自這么一個不起眼的雜貨店。在奧運集訓和陪伴男友中選擇;魚店音樂人留下的"重生";和父母跑路的木雕家保羅列儂;為經濟窘境選擇陪酒小姐的汪汪;而解答33年前疑惑的3個偷車人,在無意中搶劫汪汪出逃后,繼承了店主的意志,最終收到了浪矢給出的人生解答:空白的地圖要自己去畫!雜貨店和孤兒院,浪矢與孤兒院主人的感情凝結成神秘的時光隧道,兩條神奇的脈絡不斷地穿插在各色人生之中,給人一種大片的即視感!在寒冷的冬天里給人無限溫暖和希望! —— 來自豆瓣一位網友的評論
書中節選
“不管是騷擾還是惡作劇,寫這些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和普通的咨詢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逐漸流失。證據就是,這樣的人也一定會來拿回信,他會來查看牛奶箱。因為他很想知道,浪矢爺爺會怎樣回復自己的信。你想想看,就算是瞎編的煩惱,要一口氣想出三十個也不簡單。既然費了那么多心思,怎么可能不想知道答案?所以我不但要寫回信,而且要好好思考后再寫。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 -- 東野圭吾, 解憂雜貨店, loc. 1346-1350
“這么多年咨詢信看下來,讓我逐漸明白了一件事。很多時候,咨詢的人心里已經有了答案,來咨詢只是想確認自己的決定是對的。所以有些人讀過回信后,會再次寫信過來,大概就是因為回答的內容和他的想法不一樣吧。” -- 東野圭吾, 解憂雜貨店, loc. 1426-1428
Notes: 1) 咨詢煩惱的人其實都有其內心的想法。
以下這段話是給無名氏朋友。 我用老頭子的想法反復思索了你特地寄來一張白紙的理由。因為我覺得這一定是件很重要的事,不能隨隨便便地答復。我開動快要糊涂的腦筋想了又想,最后理解為,這代表沒有地圖。 如果把來找我咨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們手上都有地圖,卻沒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屬于這兩種情況。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圖是一張白紙,這當然很傷腦筋。任何人都會不知所措。 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正因為是一張白紙,才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地圖。一切全在你自己。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無限的可能。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禱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地燃燒自己的人生。 我以后應該不會再回答煩惱咨詢了。感謝你在最后問了一個很有價值的難題。 浪矢雜貨店 -- 東野圭吾, 解憂雜貨店, loc. 3955-3964
白紙的回信。 -- 東野圭吾, 解憂雜貨店, loc. 3963
《白夜行》
小思
看的東野圭吾的第二本書,昨天晚上還剩40%的時候,熬到凌晨2點終于看完了,看到了結局,雖然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看的時候,只是感覺桐原亮司和西本雪穗的命運好悲慘,這個世界竟是如此的不公,他們雖然出生在不一樣的家庭,桐原家的經濟條件比西本家好很多,但卻都是那么不幸,原本亮司的生命中開始出現了期待,可是現實的世界確實是那樣的殘酷,他還只是孩子,雪穗也一樣,遇到了一個自私自利的母親,命運比亮司更加悲催,最終他們開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年幼時的這些經歷,讓亮司和雪穗變得很現實、不相信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做任何事情,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中開始攀爬,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亮司在黑暗里保護著雪穗,他們互利共生,雖然他們在朝著理想一點一點的前進,但讓人感覺他們很可憐,如果他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人生就是另一個模樣。
書中節選
喏,夏美,一天當中,有太陽升起的時候,也有下沉的時候。人生也一樣,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會像真正的太陽那樣,有定時的日出和日落。有些人一輩子都活在太陽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來一直存在的太陽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現在的夏美就是這樣。” - 白夜行 第十三章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你明白嗎?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 白夜行 第十三章
《惡意》
今天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一口氣把東野圭吾的《惡意》看完了,網上有種說法叫做:《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
,《惡意》也號稱是《白夜行》的姊妹篇,看過《白夜行》之后,這本書也就不可不看了。
正如書名一樣,惡意
是這本書一直討論的話題,書中首先從日高案發當天,以野野口修的角度來開啟整個故事的過程。這個案件在開始的時候進行的可謂是非常順利,沒過多久作為嫌疑人的野野口修就被抓捕歸案,而且對謀殺供認不諱,可是,刑警一直未找到作案動機,沒有作案動機很多的東西都無法解釋,日高平時對野野口修照顧有加,在兒時這樣,成名之后依然如此,站在日高的角度,他至少是把野野口修當做朋友的。但是日高并不知道野野口修從小開始就對他充滿著恨意,他恨自己為什么生活這個環境、為什么上這么差的小學、為什么會校園霸凌、為什么從小有作家夢想的他一直事業不順、為什么日高這么順利、為什么得癌癥的是他......。當一個人微笑著面對你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他在想著什么?你永遠不知道他對你是善意還是惡意?這是多么可怕,難道人性本惡!東野圭吾向我們塑造了一個內心充滿恨、惡意的嫌疑人,這恨一直陪伴著野野口修,當看到日高日益成功、而自己事業不順而且患上了癌癥時,他內心的邪惡就被徹底激發了。至于他為什么恨幫助他的日高而不是在校園欺負他的校園霸王,這就很難尋找了,因為妒忌?妒忌日高的人緣好?妒忌日高面對欺凌從不妥協?還是那句話:我就是看他不順?這個理由真的讓人背后發涼,作者在書中并沒有披露野野口修的內心告白,可能也是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想象吧!這本書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白夜行》一樣,這些嫌疑人后來的行為都與其幼小時的成長經歷有關,也是呼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多的重視,特別是對孩子的心理多一些關注,那些懵懂無知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