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認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說是“向死而生”。這個論斷在現代思想中是最經常引用、但卻最難于理解的口頭禪。2017年初,聽了羅振宇一段關于“向死而生”的表達,這四個字就始終徘徊在我的腦海中無法散去。
? ? ?“向死而生”,在以前,我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一種觀念,我會認為它過于消極、悲觀、沒有希望,然而,當我生命的齒輪走過30余年的時間后,我懂得了“向死而生”的意義,我更愿意接納這樣一個事實,每個生命都是面向“死亡”在前行,任何人都不例外,但是,不同的是這段前行的路,如何走……
? ? ? ? 小時候,聽到“死”,心里會有莫名的恐慌與懼怕,于是,回避一切與“死”相關的字眼,暗自以為,回避就會讓它永遠在生命中埋藏起來……
? ? ? ? 如今,接納“向死而生”這個觀念,是因為我看到了除了“死”這種生命終結的狀態,“向死而生”更是一種對生命尊重的信念,唯有接納生命必將走向“死亡”,才會對有限的生命更加敬畏、更加尊重,在這樣有限的生命中,選擇過一種有質量、有選擇的人生……
? ? ?“向死而生”傳遞給我的是生命的有限性,因為生命有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什么,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中每分每秒……
? ? ? ?似乎被這樣一種“有限性”所喚醒,最近,在生活中,關于“有限性”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 ? ?“時間”是有限的。對于每個人而言,時間就那么多,無法增,也更不允許減,那么,有限的“時間”可以做些什么?這就意味著,每日的生活,是需要有所選擇的,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同時面對n個事情,如果面對,唯有兩種情況,第一,單個事情完成質量的降低;第二,每個生命時間的損耗……
? ? ?“金錢”是有限的。我是一個缺少金錢觀念的人,盡管錢不富足,但是,只要夠花就行,而有一天,當我意識到“錢”是會越來越少,甚至是不流動的,我對“錢”有了新的認知,我的生活有了“節制”,原本那些必需品,一下子變得不那么必需,生活因為節制變得更有味道,當對“物質”的欲望因為“錢”的有限性,有了選擇后,懂得對擁有的珍惜……
? ? ? “空間”是有限的。盡管今天的生活無比富足,物質可以源源不斷地涌入我們的生活世界,然而,我們生活的“空間”是有限的,住的地方是有限的,可供我們使用的環境是有限的,唯有欲望是無限的,終于有一天,有限的“空間”裝不下無限的“欲望”,于是,我們開始了“斷舍離”,大家試圖割舍掉曾經的“欲望”,為新的“欲望”騰出“空間”,然而,很多人“斷舍離”無果,根本原因在于,“欲望”不斷,物質不減、煩惱不減、堵塞不減……
? ? ?“有限性”讓我換個角度看“時間”、看“金錢”、看“空間”、看“欲望”、看“生活”,過一種精致的生活,意味著,有舍方有得、有選方有度、有放方有品、有量方有質……
? ? ?“向死而生”帶給我的是對生命的敬畏、對擁有的珍惜、對未來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