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內在革命:一本關于成長的書》的作者,曾經寫過百萬暢銷書《活在當下》,被譽為個人成長導師。
巧合的是,看這本書的時候,也差不多看了另外一本同樣是美國作者的《扔掉壞人生》,其作者號稱是改變美國數十萬人生活的頂級整理專家。
之所以把這兩本書相提并論,是因為它們雖然一個講的是精神層面(心靈減壓),一個講的是物質層面(整理術),卻都是教人如何活得更輕松、更從容。
一個是內在的整理,一個是外在的整理,形式不一而殊途同歸。
02
我一直覺得,欲望太多,心太大,而你玩得起的世界,你能夠掌控的平臺又諸多受限的話,會活得非常累。
就像書中說的,我們想要過某種生活,結果卻被困在另一種生活里!
佛說,人生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想要而不得,高居七大苦之列。佛宣揚人生是苦難的集合,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強調人要息心、息緣。
人生是否真如此,多半也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只不過在佛的眼里,我們也如魚一般,沉溺苦海而不自知。
既然忙亂和困苦是人生標配,我們能做的恐怕只有磨煉強大的內心,在種種不如意的環境中不斷歷練成長。
何謂成長?作者認為,成長過程中的轉折點,就是在你發現治愈所有傷痛的核心力量存在于自己內心的時候!
就像作者一樣,有過豐富而充滿挫折的人生經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蛻變,才能擁有另外一種生活。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充滿各種各樣的經歷,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從這些經歷中提煉出有用的東西,并且通過分享、傳播成就自己的嶄新人生。
這需要智慧和天賦。就如村上春樹說,作家需要也要有打開房間又能抽身而退的能力。
我們自我的成長、內在的成熟,其實都源于一種對于外在經歷的總結與反思的能力,置身其中而又跳出其外。
如果只是一味沉溺在現實的表面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不能向內心深處的土壤汲取養分,生活終究還是會走向死胡同。
關于這一點,從作者的字里行間也能看到類似的想法:
03
那么,整理內心與整理生活,兩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把你生活中堆積的舊物扔掉,可能只需要一時半會兒的掙扎,真的丟掉了,看不見也就過去了。
但環境對心境的影響,可能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需要這種儀式完成跟過去的一次了斷,有些人卻不一定會在意生活在亂糟糟的環境里。
可是,心一旦亂了,那就是無窮無盡的煩惱。大部分人所經歷的痛苦、困惑與不快樂,即便是由所處的外在處境引起的,但真正持久的痛苦卻是來源我們對它的看法。
人一旦鉆進執念,有時候是很難再把自己從深淵里拔出來的。
所以這個世界的雞湯才那么盛行。
但雞湯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它只是一味效用短暫的安慰劑,對鍛煉自己的心智沒有多大的作用。
如果光靠別人的幾句話,就能夠給心靈提供燃料和動力,那么成長確實是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可是,真正造成我們生活和心靈困境的是什么呢?
我覺得書中的一段話總結得非常精辟: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人生的挑戰就是克服障礙去實現目標,其實錯了。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可怕的混亂,與那些未曾實現的事情毫無關系,相反,它們與那些“并非我所期待,但我卻得到了”的事物息息相關。
也正如作者所告誡的:
最終決定你是誰、提升你身份的,并不是如何處理那些期盼和希望的事物,而是如何應對那些不期待的事,如何挺過哪些沒有預料到的事,以及如何走出看不見的地方。
在我們的生命中,真正要處理的,恐怕不是理想如何實現,抱負如何得以施展的問題,而是那些你不想要卻偏偏深入了你生活的東西。
那些東西,就像《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情》中說的,是讓你絕望讓你麻木的反反復復的無數個日子。
所有心靈的煎熬,也正是來自于現實生活的無奈與無情吧。
最后,用書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作結:你最好暫時先做一個無名之徒,如果你繼續做自己已經擅長的事情,那么你將不會有任何收獲。
是的,在尋找內心力量之源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要保持一顆天真而頑強的求知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