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筱懿講過這么一個故事,當年報社來了兩個實習生,A屬于很優秀的才女,B則是普普通通的姑娘。
李筱懿對A天然的產生更多好感,但是往后的日子里A、B表現出了差異,李筱懿更愿意把工作交給B而不是A。
A的性格孤芳自賞很難虛心接受老師們的意見,對于老師們對她文章甚至每個字、每句話的刪減都分外在意,要向她解釋的清清楚楚;而B不同,她相處起來舒適自然,用心對待每次前輩們的修改意見且記錄在冊,經常拿來和自己的初稿比對,文筆也在磨練中成熟了許多。
更重要的是,B與報社任何人的關系都非常好,甚至對高冷的A也很友善,總是由衷的稱贊她,什么時候能文章寫得像A一樣就好了,A聽了總是很受用,也樂意指點她,B難得的是在同齡的A面前如此虛心,不計較A流露出的輕慢和驕傲,于是B成了A實習期的唯一朋友。
實習結束后,報社的前輩們討論起這兩個同期進來的實習生,感嘆:B這個姑娘以后一定能成就大事業,能夠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共處,低下身段向別人學習是項大本領!
果然若干年后,A成為李筱懿朋友的下屬,依舊高冷,難以融入集體。她成了盒子里的倚天劍日漸被淡忘,很多年還是一名普通員工——普通沒有什么不好,只是現實和她理想的落差太大。
B則去了一家房產公司,沒幾年的功夫B作為甲方代表成為了作家李筱懿所在報社的客戶,她的職位越來越有分量,但依然一如既往的知道進退。
故事中的B就是那個最懂得人情,知進退的姑娘,她的事業上的順利是她性格的必然結果。她的謙卑,努力,虛心放低身段看似在一步步退讓,實際上是為自己一再贏得。
我相信B一定最能感受到A的孤傲和清高,但是她可以全然不顧A流露出的輕慢和驕傲,她真誠稱贊換來了A的樂于指點。
誰都有排他的思維,B不是拆掉了自己的心墻,而是她壓根就沒有心墻。
哪有什么人事事都順遂,只不過懂得拆掉心墻,知進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