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十出頭的時候,我才1歲。
在那個年代,是絕對晚婚晚育的了,以至于小時候我的玩伴永遠是大出5、6歲,甚至7、8歲的哥哥姐姐們,在家里是被寵愛的老幺,巷子里是被照顧的妥妥貼貼的小妹妹。
小時候,我對他的印象淡的可以。周一到周五在鄉下執勤,周末偶爾在家不是睡覺看電視,就是出去聚餐喝酒。
對兒時的自己來說,媽媽是萬能的超人。而爸爸?就是我爸爸呀~
因為印象太過不深刻,以至于一起做過一兩件事,我就能記得很久很牢。
他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學過木工,學過電焊…至今手藝也還很熟悉。跟著媽媽,穿著公主裙白褲襪,周末彈彈鋼琴,踏踏青,偶爾當地影劇院來了交響樂團,母女倆也會去聽一聽;跟著爸爸,往往穿個毛衣秋褲就在工地里“玩”一天,沒事在頂樓雜物間翻出一塊木板,去附近施工現場轉悠十分鐘,就拎回來一張小板凳。都說三歲看到老,習慣要從小培養,我到現在都喜歡坐小板凳。我媽想扔了好幾次都沒成功,好容易搬家不見了,分分鐘用貼地板的邊角料另做了三四條,充分考慮到我在每個樓層都能坐上小板凳的需求……
爺爺是老師,也是我見過的最封建的,額…的知識分子。做為家里的小兒子,他曾被寵的無邊,以至于他做為爸爸,也不算是個稱職的爸爸:
他給我做飯,一天三頓都是面皮湯。
“是不是比媽媽做的好吃?”他期待我的回答。
“都好吃”,年幼的我也會察言觀色,在媽媽不在的時候,爸爸就是最親近的家人,更何況,模棱兩可的回答他就很滿意。
但是一連幾天,天天這么吃,山珍海味也會無味的吧;
夏天傍晚家里突然斷電,七八歲的小姑娘摸黑下樓來,哭哭啼啼給媽媽打電話。廚房燈亮著滿目都是煙,鍋里是一對雞翅尖,他學著媽媽的樣子搭配著葷素給我準備晚飯,卻快要造成一場火災;
冬天出門會忘記給我穿外套,媽媽出一趟差,我在省醫院住下了……
但是,爸爸也不是生來就是爸爸呀~
他沒見過四色水果杯,朋友買給他的水果杯,他從街上一直捧著要帶回給我嘗嘗,走出一身汗,夏日里,上頭的冰激凌球化成冰激凌湯;
”恩,好好吃~ ”
看著我,他笑成一朵花。
鄉下奶奶家,夏天滿目都是小蟲子,嗡嗡聲惹人煩,叮在臉上就是一個包,他一聲不響去砍竹子,做了一個簡易的竹架子掛上床單做蚊帳,手上都是竹子劃出的細口子,紅紅的滲出血來;
恩,天涼涼變的很安靜~
他鮮少與我交流,在我印象里,什么向父親學習知識,談論古今,那是不可能的事。
他看字頭疼,我猜他看過最有知識的就是新聞聯播了,無奈我還不感興趣。
我們去看畫展,爸爸是負責停車的那個;我們去野餐,爸爸是默默搭帳篷的那個;每次送我去學校,在機場,爸爸永遠是搶著給我提行李的那個……
爸爸是一句話都不說,總是默默站在我和媽媽身后的那個……
———————
小時候:
寶寶:我不要爸爸了,他不陪我玩。
媽媽:那把爸爸送人好了,送給別的小朋友~
寶寶(思考狀):不行,可我喜歡爸爸呀!
媽媽:那怎么辦呢?
寶寶:讓爸爸先留著吧~
我媽說我爸是被我好心留下來的⊙_⊙
額,感覺…應該是個明智的決定……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