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baby們,有木有已經放假回家的呀,后臺舉手。
春節臨近,回家過年面對那么多熟悉但無話可說的親戚鄰居,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開始心情忐忑,惴惴不安。
彩虹合唱團一曲《春節自救指南》再次擊中都市回鄉兒女的內心感受。工資單位、父母逼婚、親戚圍堵、熊孩爆炸、隔壁老王各種高精尖八婆話題圍堵著我們這顆本就受傷的心靈。
尤其是愛情這件終身大事,親戚家人最為關心。“有對象了沒?” “有了啊,我再給你介紹個試試。”
“還沒對象,該找了,都多大了!” “這樣吧,趁著過年相幾個親吧。”
嬸嬸舅媽在父母的配合下開始給我們安排一場接一場的見面,盡管我們內心是拒絕的。
其實相親這種事真的是各人入各眼,有些人愿意去就去咯,可不愿意干嘛要勉強呢。
要知道,相親有風險,一遇奇葩難挽回呀。
▼
今天十三妹帶大家重新回顧一部臺灣電影,由奶茶劉若英主演的《征婚啟事》。
盡管這部片背景不是在春節發生,相親的動因也不是父母逼迫,不過對于相親的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展示卻是淋漓盡致。對于情感的把控可以說鞭辟入里,深刻關照。
▼
一個情場失意的青年女醫師杜家珍,神秘男友不在,生活無聊。一念之間登報刊發《征婚啟事》,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她開始相親的旅程。
她選擇和男友常去的那家餐廳,和不同的人坐不同的位置,聊千奇百怪的話題。
只是餐廳人稀、天色昏暗、形單影只,接觸越多的人,她就越想念那個失蹤的男人。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拿起答錄機,向那個牽掛的男人訴說相思和抱怨。
從開始和那個不停吃檳榔、抽煙的技工王朝明相約,她面對的就是在“相親族”里的看起來另類的一群人。
有海外歸來的自戀男、有戀足癖的中產男、有惡作劇的中學生、有喬裝打扮的演員、也有拉人的皮條客、更有帶自閉癥兒子的母親和以推銷為目的的怪咖男。
儼然如同剩男群生相的紀錄片,不一而足,前前后后差不多有19個人。
▼
在這里面有三個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第一個是滿口開明的無恥色情狂。
他既有老婆又不愿招妓花錢,美其名曰:情感失真。表面是要追求心靈釋放,實際上猥瑣失格。奇葩到這個程度,還想騙炮?吃shi去吧。
另一個是杜家珍唯一一個上床的男生,這個落寞的男生出獄不久,滿臉的滄桑感和勉強的笑容。
她由他想到自己,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喟嘆,更陡生一種憐憫,她選擇和他發生關系,然后又痛哭。
不是后悔,而是埋怨,她內心依然深愛著那個人,而且懷著他的孩子,她埋怨不該對不起那個人。更不該妄想找這個男生上床讓他做接盤俠。
而整部電影的轉折點是最后遇到的那位看穿人心的盲人,
他從聲音就可以輕松辨別出杜家珍的真實身份,她不是像報上寫的姓吳。謊言揭穿后,盲人的話擊穿了杜家珍的偽裝,原來她從一開始就不是要相親。只是在逃避、報復、打發時間。
▼
她每次都保持著社交的基本準則,從頭至尾,表情和情緒的起伏都很小,聽他們訴說個人的相親條件和目的,然后一笑而過或者匆匆離場。
只有在寫日記和講答錄機的時候,她才表達那個真實的自己,還有她那顆孤寂彷徨略帶恐懼的心。
電影的節奏舒緩單調、有種紀實片的味道,開頭的采訪、中間的對談都像一種客觀的記錄,把赤裸裸的人和欲望展示給觀眾。
生活里,相親多是一群人的操心,一個人的逃離。
就像劉若英和羅教授聊天的時候,
羅教授:你怎么還沒有結婚啊?
杜家珍:找不到對象,沒有人要我。
羅教授:不會吧,你條件太高了。
杜家珍:不是,你就是覺得你碰不到啊,你也會覺得有一些人不錯,可是結婚,然后你要跟他。。。你就覺得好像不是這樣子,就是找不到。
羅教授:難道一個好的都沒碰過嗎?
杜家珍:好的都是別人的啊。
好的,都是別人的。
看似笑談,實則是真相。世界上好男好女總是稀少,合適真的很難。
杜家珍最后從電話那頭得知自己牽掛的那個人意外離世,而我們也知道她為什么登報姓吳了,因為那個人也姓吳。
杜家珍像失去了自己的靈魂一樣,恍如隔世,夢一場。
她失去了想要的愛情,遇到了很多奇怪的相親對象。可她真正想要的仍然是一個簡單愛情。
羅教授教導她:
“愛”是沒有責任的,愛是一種本能,比如說愛是性,它是生物的,直接的,動物的。但“情”需要更多的承擔,更多的體貼。
也許杜家珍和她的男友之間是有“愛”的。但缺少“情”。到有的時候,已經晚了。
回望我們自己的生活,也需要更多的承擔、更多的體貼,學會體會我們身邊的人,哪一個是最適合自己的。
相親不需絕對拒絕,可它拒絕盲目。
現在的相親只是認識異性的一種方式,如果投機,多聊幾句,吃個飯當然好。如果話不投機,兄弟姐妹們趕緊開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