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做個智慧“懶”爸媽》書中,哈夫曾經用了大量的章節與文字闡述自信的孩子是如何“煉成的”。
也許這個話題特別吸引人,也許在我接觸到的個案中,孩子們讓我有了更多、更深的感悟,今天我很愿意繼續與大家分享和探討這個話題。
我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能夠活出自信的生命狀態,往往并不完全體現在有多少錢開什么車住怎么樣的房子,而更多的是來自于我們內心對自己的評價。
我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我是否有價值、我是否受歡迎、我是否有能力、我是否被尊重......這就是每個人的“自我評價體系”也就是所謂的——“自尊”。
自尊是基于自我評價而產生的,它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心理標記。
自尊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與外部世界到底如何相處與融合。
某種程度上說,自尊非常像我們經常說的“面子”。
人類健康的心理狀態,基本源自我們從小建立起來的良好健康的自我形象。
而良好的自我形象又源自父母持續的認同、肯定還有“給面子”,這可以算是自尊與面子最重要的關聯。
因此,要協助孩子建立自己健康的評價體系,擁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做好上面的幾點。
只是在我們日常當中,能真正尊重孩子或者說能夠給孩子足夠面子的長輩確實不多。
這也許是我們內心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譬如“小屁孩懂個啥”、“小孩子不需要面子”或者說“臉皮子越磨越厚”等等。
而事實上,我們之所以無法給孩子“面子”,還有一個更大的可能,就是身為長輩的我們,需要通過孩子來挽救自己并不太足夠的“面子”。
就如在電梯里面孩子不跟叔叔阿姨打招呼這回事,如果不批評孩子,父母長輩會很丟臉,而孩子被批評的話同樣也很丟臉。
至于最后我們會在二者之間做出怎么樣的選擇,我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數。
這時候,就是靈魂拷問的時候了——到底是孩子的面子重要,還是家長的面子重要!
歸根溯源,如果我們一個不小心正是那個讓孩子“丟臉”和“丟自尊”的家長的話,我們就有必要停下來一下,好好看看自己的自尊體系,評估一下到底是否健康和完善!
健康的自我評價體系能夠讓我們真實、中正和客觀地看待世界,而我們內心的許多信念和信條,卻如同放在客觀事實和我們的認知之間的一塊放大鏡或是縮小鏡甚至是哈哈鏡。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看到的世界自然是扭曲的,是不真實的,最要命的是我們還堅信世界本來的樣子就是這樣的。
信念形成的原因,是我們的養育者對小時候的我們有許多要求,或者說有很多的“應該”。
一旦我們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無法成為“應該”成為的人,他們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引發懲罰。
這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是失去愛甚至失去家庭歸屬和認同的感覺。
為了得到愛和歸屬,我們最后都只能朝著養育者價值觀的方向去努力,最后成為他們認為“應該”成為的人,我們也因此建立起各種各樣的人生信念、信條和價值觀。
請相信,很多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應該這樣的信念,其實并不應該。
要建立健康的自我評價機制,請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本來“應該”卻無法實現的“缺點”。
這些“缺點”,很有可能是被我們的信念放大和扭曲的認知,是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過度要求造成的童年判斷。
當“自我批判”被看見時,也許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糟糕。
只有信念改變了,世界才可以隨之改變。
當我們不再隨意批判自己,自然也不會隨意批判身邊人,這當然包括我們的孩子。
這時候,我們的孩子才能更容易順其自然地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更容易成為擁有自尊的自信滿滿的人!
文后寄語:
建立高自尊實在不容易,但要破壞孩子的自尊卻一點不難。
因此,邀請大家從現在開始,就別再向你的孩子說那些傷害自尊的話了。
什么的話傷自尊?——懶蟲、笨蛋、垃圾、搗蛋鬼、跟屁蟲還有蠢得像頭豬、生塊叉燒好過生你等等就是了,拜托,拜托!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所選圖片來源網絡),僅代表導師個人觀點,請自行評估是否恰當與適合。傳播及運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與本公眾號和導師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