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篇《黃老師,黃小廚的錢我們不要了》在朋友圈火熱刷屏。刷屏的背后,行業內一些陰暗面浮出水面。這絕對不是第一起騙創意事件,但它是第一個敢于自爆被騙的人。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第一感覺是:終于有人敢不得罪“爸爸”而說出來了。而我最近在新媒體圈,也遇見了個所謂“潛規則”的事。
參加某個百萬級公眾號舉辦的新媒體分享課程,報名方式是繳納一定金額的課程費,連續幾天聽課后寫感想完成打卡,活動后會把課程費退回。
這是它的廣告
當時看到講課導師的陣容不錯就選擇了報名。報名成功后被拉進“打卡群”,這時客服才對我們說:
想要課程后退費可以,必須在每節課上完后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出帶我們組織的二維碼以及logo圖片截圖給我,才算打卡成功。
這讓我頓時有種受騙的感覺。
為什么?首先是課程招攬時只字不提打卡模式,但繳納費用后才說打卡制度是強制我們發朋友圈為其宣傳,才算成功。這種交易行為就像是你買了一份食品,店家說不退不換,結果為你上來了一份巧克力的屎。上桌后你吃還是不吃呢?
你吃,就等于說要用你微信中的所有看得到你朋友圈的人,為它進行二次宣傳,進行吸粉行為。在這個人人都有微信的年代,每個人的微信中,最少也會有一百以上的好友。這種做法就是在利用報名者幫其宣傳,和美名其曰不荒廢學習,督促打卡根本沒半毛錢關系。
如果你不吃,就等于不履行它們制定的規則,你違約活動自然就不退報名費。先不評價本次設立的“干貨”課程,是否值得上所繳納的報名費。但這種做或者不做都是主辦方盈利的方式,還真是第一次見。
這完全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讓我這種第一次參加“公益課程”的人,看到這段話后有種寒心的感覺。在群里申訴,換來不是一呼百應,而是“我覺得這里的每個人都是搞新媒體的吧,這點潛規則還需要明說嘛?”把這種行為當做理所當然的話。
有沒有想過,或許你的見怪不怪,有可能讓那些剛進入廣告圈的人覺得這種行為是值得學習和歌頌的,拿去效仿去害其他人,而這樣的行為對整個大環境的一點都不會有好處,反而會越來越黑暗。就像發燒感冒拖延治療最后轉成急性肺炎死亡的病人。
你的作為或許不會換來什么成果,但你的不作為,換來的只會是一再的吃虧。
這樣套路下去多了,我好意思原諒你,你好意思接受嗎?
最后希望以后每個人,都會像[黃小廚被抄襲事件]當事人發布的公眾號,最后說的那樣:我們共同努力維護好行業規則,為一個更加公平、誠信的明天出自己的一份力。
也希望我們都能做勇敢的人。
因為你敢于提出的每一次“不能算了”,就都是在讓我們的行業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