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系~
十天只讀一本書,每天輸出800字讀書感悟,打磨一篇逐字稿。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我讀完《好好學習》這本書的讀書感悟。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教會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更加高效的學習。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和大家談談我的讀書感悟:
一、什么是知識;
二、如何高效學習;
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一、什么是知識
01 學習的目的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沒有人是第一次聽說這句話的?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并不記得學校的校訓是什么,但是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腦海中,甚至可以說是超過了校訓的偉大存在。
我不知道這句話是否有起到激勵學習的作用,但至少它是成功的把我們洗腦了一番。后來甚至還發展成了英文版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幾乎可以說是貫穿了我們整個的學生生涯。
但是,雖然念叨了這么多年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有真的明白學習這件事嗎?
什么叫做學習?怎么樣才能好好學習?怎么樣學習的效率才最高?為什么同樣是在學習,有的人學過就忘,有的人卻能舉一反三,讓知識為自己所用?難道說,“學習”本身也是需要學習的嗎?
是的,“學習”這件事本身,也是需要學習的。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參加各種培訓,讀很多書,當時也覺得很有收獲,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過后并沒有實際去應用它,時間一長就忘了。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還是有很多人讀過了很多書,知道了很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為什么呢?
《好好學習》一書認為:“一切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
以這三個目標做為學習的檢驗標準,我們再來看看。
雖然我看似讀了很多書,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寫作班、攝影班、理財班,每天認認真真的在做筆記,畫思維導圖,看似很忙。但是,筆記也只是筆記,我并沒有去運用它,出現問題的時候我還是不會解決,我的寫作能力、攝影水平、理財能力還是沒有得到提高和改變。這樣的學習效率就十分的低下,甚至可以說是無效的學習。
一切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只有當我們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當中去,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效。
02 信息和知識的區別
談到學習,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是什么?是知識。
那知識從哪里來?從看過的每一本書,上過的每一節課來。
好,那我想請問你,你還記得上個星期你讀過一本什么書嗎?書里面講的是什么?
通常的情況是,一本書讀完,我們很快就忘了它講的是什么。時間長一點,甚至都忘了曾經讀過這本書。
也許你會說,雖然我不記得書中的內容,但是它已經內化成我的能力了呀!
這個說法其實很可笑,你連書中的內容都忘記了,它又怎么變成你的能力呢?請問你的哪項能力運用了書中的哪個知識點?
哦,我忘了,你根本不記得書中的內容,更別說知道書中有什么知識點了。
其實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我們沒有弄清楚,到底是什么知識。
什么是知識?
你剛剛才知道,原來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這是知識嗎?我正在讀的這本《好好學習》是知識嗎?你每天看的新聞是知識嗎?讀書營的24篇嘉賓分享是知識嗎?
這里,就要引出本書中的第二個概念,信息和知識的區別。上面說的這些都是信息,這點大家應該都沒有異議,那它們是不是知識呢?
《好好學習》一書中說:“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什么意思?
就是說,如果你知道“每年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這個信息后,只是“哦”了一聲,然后繼續打游戲,那這個日子就和往常的每一天沒有任何區別。如果你知道這個信息后,立馬去花店買了一大捧康乃馨,端到你媽媽的面前,惹得她開心的到處炫耀,還做了你最愛吃的油燜大蝦,那這個信息就是知識。
你在抖音上學會了做網紅飯,立馬回家按步驟做給女朋友吃,這就是知識。
你上了一節理財課,然后開始學會開源節流,定期儲蓄,這就是知識。
所以,所謂有效的學習,就是知道如何運用信息改變你的生活,反之,就是無效的學習。
那是不是只要我們把獲得的有用信息,都用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效率就高了呢?做了效率固然高,但未必是最高的。
為什么?
這里就涉及到效率的問題。
二、如何高效學習
01 學習的效率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學習非常勤奮,在大家都崇尚“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班里,他是唯一一個大學期間,從未逃過一堂課的特殊存在。
就算回到宿舍,別人都在看電影,打牌,聊八卦,他還是在學習。但他的成績卻跟他的努力不成正比,在班里只是中等。
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我媽聽后,她嘆了一口氣說:“唉,有些人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這都是命。”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道理大家都懂,但當同樣的問題換了一種呈現方式時,我們未必認得出來。
就好比我們做錯了一道題,看到正確答案后恍然大悟,然后就開始看下一題。等下次碰到這個類型的題,又會出錯。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很勤奮了呀,每次錯的題我都會做一個錯題集,我每天都在做題海戰術,為什么成績還是上不去呢?
那我想問你,在拿到正確答案后,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一題為什么會錯?正確答案的解題思路又是什么?下次再碰到類似的題,我能不能很快的找到解題思路,避開之前的坑,把這道題做對呢?
如果你有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每道題的背后都是有一套嚴謹思路和方法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規律,無論它外面套上了多么華麗的外衣,你都可以準確的找到關鍵之所在。
如果沒有掌握這種高水平的學習,就只能低水平的勤奮了,就好像我的大學同學一樣。
正如《好好學習》一書中所說:“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格狀的聯系。”
讀書不是靠勤奮,以量取勝的,而應該在閱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書中的觀點,回想自己以往的經歷,說不定剛好就會有某件事情和書中的觀點產生聯系。
在這樣不斷進行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碰撞的過程中,又會總結出一些新的經驗和方法,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也就成了一個越發高效的事情。
02 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
明白了如何高效學習,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學習效率的兩個分類: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
什么是技術效率呢?
比如我們為了追女神去學彈吉他,為了記錄美好瞬間去學攝影,為了攢錢買一臺種草很久的Mac Book,開始學習理財。。。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豐富,你的吉他水平、攝影水平、理財水平可能會越來越高。
但是,這樣也有個問題,我們經常會改變我們的興趣愛好,有的興趣持續時間很長,有的可能三分鐘熱度。每當我們想要去掌握一項新技能的時候,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頭開始學習。
成甲老師把這種不斷學習解決具體場景下具體問題的學習方式,稱之為提升技術效率。在這種模式下,解決問題的水平就比較低。
有人可能會說,學習不就是不斷的遇到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嗎?
這樣的學習方式太被動了,我們有更好,更加主動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提升認知效率。
什么是認知效率呢?
就是在解決一個新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掌握解決的方法,還要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同一類問題背后的規律。不僅能解決這一個問題,還能解決同一類型的一大批問題。這樣的學習方式,就稱之為提升認知效率。
只要掌握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就算去菜場買菜,你也可以這樣思考。
為什么不同攤位的菜價錢不一樣;同一個攤位,不同的人來買,價錢也不一樣;同一個人買同一個攤位的菜,早上來買和晚上來買,價錢也不一樣?為什么今天的菜價便宜,明天菜價又漲了呢?
只要你繼續深入的思考下去,掌握這里面的規律,你很快就可以像一個經常買菜的人一樣,買到既新鮮又便宜的菜。
如果我們一直被動學習,總是陷入“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死循環中,我們的學習效率就非常低下,永遠也得不到提高。
多花時間研究事物背后的規律,從規律入手進行學習,效率才會更高。
03 臨界知識
都說最近幾年是內容付費的風口,各種訓練營,網課層出不窮。什么學了就能月入十萬,什么零基礎教你從小白變成高手。看起來也似乎都很有學的必要。
那哪些知識是我們應該學的呢?或者說,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先學呢?
《好好學習》一書,將知識管理分為三個層面:
001 數據管理的層面。比如從哪里可以快速找到免費的PPT模板,如何將文件夾進行分類整理,等等,這些數據層面的技巧。
002 信息管理的層面。比如做讀書筆記,如何自己設計PPT,如何做思維導圖訓練,等等。主要是將知識進行更好的消化和理解,運用知識有效的解決問題。
003 底層規律的層面。在這個層面,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更要掌握這些具體知識之間的關聯,從中提煉出更加抽象,更加普遍,應用更加廣泛的規律。
比如說,牛頓能從“樹上的蘋果成熟后會掉在地上”這樣的現象中,深入思考,總結這一系列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形成更加抽象的底層規律——地球引力,對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三個層面的學習難度是依次遞增的,對于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是逐漸增強的。
雖然一個掌握了底層規律的人,和一個數據管理層面的人,看似中間只差了一個等級,但是能力卻是天差地別的。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大于人跟豬的差別”。
所以,從提高學習效率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盡量學習和掌握底層規律,提高自己的認知深度。因為這才是牛人之所以被稱為牛人,而你只是一個普通青年的根本原因。
作者把這種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底層規律稱之為“臨界知識”。
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基本規律,那學習效率就會高很多。
那怎么樣才能掌握臨界知識呢?掌握臨界知識的基本原則又是什么?
三、如何掌握臨界知識
01 基本原則
要想掌握臨界知識,把它當做武器,用于指導日常生活,首先就要先了解知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要確保這個規律是可靠的,經過了廣泛的驗證的,并且清楚它的適用范圍和不適用的領域,才能拿來用。
只有知道了一個知識的局限性,才配真正擁有這個知識,不了解一個知識的應用范圍就拿來解決問題,那就太危險了。
比如,我們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這個觀點認為,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觀點的可靠性。經過查資料我們發現,“一萬小時定律”是來自于神經學家根據小提琴手的訓練時長而得出的推論。
細想之下,這種推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就好比,你不能因為看到了100只白天鵝,就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另外,“一萬小時定律”研究的是小提琴的領域,是屬于一個身體技能的訓練。那它在其他更加抽象的領域是否也能行得通呢?比如思維訓練,人際交往能力,是否也適用呢?
通過這種可靠性和局限性的訓練,你就會發現,當我們聽到一個方法,不會立馬著急的想要去應用,而是先要開始思考這個方法背后的規律是什么,它有什么局限性,這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這個知識,它才能更好地為你所用。
通過這一番分析,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學習方法太慢了,有沒有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呢?
有的時候慢就是快。這個學習過程就好比打地基,只有基本功扎實了,才能慢慢的快起來。
不過呢,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更加高效的打地基。這就是書中提到的掌握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02 三個底層方法
001 反思
我們需要不斷反思,不斷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
如何進行反思呢?
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將生活中的經歷案例化處理,定期回顧,總結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并且檢驗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否有用,以便更好的去應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002 以教為學
因為要教別人,就會倒逼自己的輸入,直到把問題徹底的弄清楚弄明白,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如果你在教別人的過程中,有講不清楚的地方,又或者別人聽不懂,那就說明在某個知識點上,你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并不是真正的懂了。
真正的“懂”是不僅你自己聽明白了,看懂了,而且要讓別人也能聽明白,看懂。通過教學輸出,獲得大家的反饋,解決別人的困惑和疑問的過程中倒逼自己的輸入,幫助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003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關鍵在于改變我們思考的過程。想要掌握一個領域的知識,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尋找這個領域第一流的導師,去刻意模仿和學習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思考他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解決問題的。
持續不斷地堅持這樣的刻意練習,那你很快就能發現解決問題背后所使用的規律,舉一反三的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工作中去,提高學習的效率。
03 三個學習方法
最后,再來分享三個學習的小技巧
001 有目的的記錄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一方面可以延緩我們遺忘知識的速度,同時也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通過記錄,我們可以挖掘出每件事情背后可能存在的聯系和規律促進我們的學習。
002 定期回顧
溫故而知新,通過定期回顧,能夠讓過去的經歷更加深刻,并且總結出具體事例背后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跳出眼前的得失,以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指導我們今后的行動,作出長遠而正確的決定。
003 付費購買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通過購買他人的時間,高質量的知識產品,以及向專家付費獲得指導建議,可以增加我們的有效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避免走彎路。
四、總結
以上,就是這十天我的讀書感悟,稍微的總結一下。
01 我們讀書,學到的并不一定是知識,只有改變了自己的行動和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識。
02 知識和知識之間也是不一樣的,那些能夠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底層規律,我們稱之為“臨界知識”。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可以大幅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03 想要掌握一個“臨界知識”,首先,我們要了解它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其次,我們需要通過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這三個底層方法來學習;最后,掌握記錄、定期回顧、付費購買這三個小技巧來幫助我們提升效率。
這些方法一起綜合運用之后,就可以幫助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