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山龍介《整理的藝術》將整理的內容劃分為資料整理術、環境整理術、信息整理術、生活整理術、思維整理術和人脈整理術,共六個部分。其實從整理的指向來看,可分成兩類:一是整理外在的物,二是整理內在的“我”。
這兩種整理是要并行的,整理內在的“我”更為重要。整理外在的物,是具體可觀的行為;整理內在的“我”,是抽象隱秘的行為。怎么整理呢?擺在眼前的是先要給自己找一個整理的理由。
1.
請看三年前我的生活狀態:
早上出門,是一場戰役。準備資料(前晚是不做的),解決早餐,然后噼里啪啦裝好東東,呼啦一閃關上門,到車庫時,忘了鑰匙或手機,然后拍門,一通找找找,最后以不能再快的速度上班去。
家時常變成臨時倉庫。不忙時,家里有序。一旦忙碌,管什么書掉在地上,沙發上一堆未收拾的物件,是沒有時間搭理的。更不必說,那書桌,那一疊的快要坍塌的書上還擺著一大包核桃。
電腦就甭說了,一切的資料都在桌面散亂著。要找個資料,非得用搜索不可。
呈現在外的一切混亂不堪,可以看出心理層面的三個問題:
一是時間管理出現問題。總是在做不重要緊急的事情,讓自己處于疲于應付的狀態。
一是本性上的懶惰。整理是要花氣力的。寧愿躺著刷朋友圈,也不要整理堆積如山的書桌,這就是懶惰的本性使然。
一是貪多的執念。小時候的窮,造成了什么都貪多的心態。打折,買買買。能下載,電子書、視頻,多多益善。這其實也屬于一種不安全感,表面上的豐富制造了是安全的假象。
是時候給自己找一個整理的理由了。
先想想我的人生的終極追求是什么。我認為,一個人來世上一遭,最重要的是快樂地體驗。莊子在《繕性篇》說:“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既然迷戀外物,是本末倒置的,為何還要過多有需求?蘇格拉底也說過:“快樂的秘密不在于尋求更多想要的,而在于培養少欲的能力。”看來,要快樂地活著,就不能有太多的外物和欲望。《不持有的生活》一書作者金子由紀子主張不擁有不必要的東西。既然,我要把快樂放在第一位,就要從源頭上學會斷舍離,不要在整理過多的雜物中耗盡精力。
再琢磨琢磨,這輩子要以什么樣的姿態離開這個世界。一次,在博客中看了一個母親提前給孩子的人生告別信:“寶貝,如果有一天媽媽來不及和你說再見就不得不離開你,請你不要責怪媽媽,請你不要太過悲傷,你一定要堅強,要為了愛,站起來,好好的活!你要相信:無論媽媽在哪里,媽媽時時刻刻都牽掛著你,媽媽對你的愛永不停息!”邊看我邊刷刷地眼淚就下來,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要學會隨時可以離開這個世界,向死而生。這樣,整理的任務必須擺在眼前。一切整理得干干凈凈,井井有條,萬一死亡來臨,亦可從容面對,至少不會留太多遺憾。
給整理找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其實就是一次整理內在的“我”的過程。當然,整理內在的“我”可包含更多的方面,情緒的管理,時間的整理,人脈的整理都是。
2.
內心上接受了人生需要整理之后,就可以對外在具體的物進行整理了。若擔心沒有同行者,可找幾位身邊的整理達人激勵自己。我找到三位:
蘇蘭,家庭主婦。初中文化,照顧著兩個孩子,老公是家庭的頂梁柱。她家整潔,主臥的床罩整整齊齊,連角也弄得筆挺筆挺。兩孩子的穿戴干凈,她每一天都洗四雙鞋墊。
小顏就職一家公司,每次去她辦公室,看到她的辦公桌上,就那么整潔。一臺清清水水的筆記本,一個杯子,一盆水培白掌和幾本精致的書。她的抽屜打開,整齊劃一,資料伸手就能拿到。她看完手機信息隨時整理,手機從來沒有無空間的狀態。
麗姐一名教師,我鄰居。她每天出門前,花15分鐘擦一遍地板。保持這個習慣已經20年了。
同行者時刻在激勵著,再去看《超級整理術》等有關書籍和視頻,將書本中有用的整理方法和心得記錄下來:
整理首先就要從丟東西開始,打印的一般性資料要毫不留情地丟棄,若沒有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也可丟棄。
重要的紙質資料裝入透明的文件夾,按時間順序排列。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記在心;
不堆疊,直立收納才是王道,收納最好簡化到極限為止。
試著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培養微型掃除力(13分鐘迎接清晨的掃除力和10分鐘提高工作效率的掃除力)
做青豆化的思考,做一個生活黑客。
……
然后就開始整理行動。
3
有的人整理幾次之后,還沒嘗到甜頭,可能就放棄了,是因為不了解這幾點:
整理需要刻意練習。任何一項技能的習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就一個物品歸到原位的習慣我用了整整一年才養成。整理一兩次都沒有問題,關鍵是要持續的行動力。人生需要一輩子整理,不去反復的實踐,再精要的整理方法都等于零。
要創造性地運用整理方法。整理原則要與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要靈活運用。近藤麻理惠在《怦然心動的人生魔法書》里說,判斷一個物品要留要丟的原則,就是摸摸它,看是否怦然心動。《斷舍離》指出,果斷地丟棄“我沒有用”的物品。這些都沒錯,但也不宜死死這樣遵循。想想,有些東西確實有用但沒怦然心動,總不能統統就丟吧?
不要夸大丟棄物品的作用。我們平時喜歡跟風,一不小心就會來個極端。丟丟丟,什么都丟。不要過分迷信于斷舍離和整理術,臟亂確實等于不幸,整潔的環境能帶來美好,但也不要夸大整理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整理不是目的。整理之后當生活美學家,享受人生,這才是目的。用很少的東西過一種符合審美意義上的生活,是最大的本事。
ps:有關整理收納的書單
(日》《斷舍離》山下英子
(日)《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
(美)《少的力量》里奧·巴伯塔
(日)《掃除力》《加速成功的掃除力》舛田光洋
(日)《超級整理術》泉正人
(日)《整理的藝術》小山龍介
(日)《不持有的生活》金子由紀子
(美)《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蓋爾·布蘭克
(法)《簡單生活的藝術》洛羅
(日)《懶人實用家庭收納》飯田久惠
(臺灣)快速清潔收納完全攻略
(臺灣)《零雜物》phyllis
(日)家庭收納1000例主婦之友社編
知乎上的有關整理技巧的書籍和視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59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