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的名義》:如何判斷真警察還是假警察
----學解決問題的非常規思考法
條條大路通羅馬,如何才能找到普通人不會找到的“那條路”,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你呢?
有一個舉報人,想舉報一個貪官,給他小時候的一個發小,現在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檢察官打電話說有一個重大舉報。此時,還有一群人在抓捕他。當他在一個咖啡館等待已久,終于等來二個人準備上一輛面包車時,感覺非常異常。這是一輛普通面包車,接他的二個人,司機短短胖胖的,另一個他旁邊的人把手放在他肩膀上,準備推他上車。他認為這二個人根本不是警察,而是正在抓捕他的壞人。于是,他就找了個借口,逃走了。
這個場景你還記得嗎?這是網播熱劇《人民的名義》中的一個場景,這個舉報人就是大風服飾廠老板蔡成功,其實接他的二個人確實是來自省公安廳的警察,只是導演為了營造驚險刺激的劇情,刻意安排了二個像壞人一樣的警察。把觀眾也帶入了”歧途“。
觀察結果:不能確定結論是否完整正確的信息。
事實區別于假設,事實只是眾多假設的組成部分之一,事實是絕對的真理。可惜的是,世界上并沒有太多的事實,未來事實和預測并不能成為事實。事實也不具有爭議性,也不具有“很高的可能性”。它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
在事實和假設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地帶,在這個地帶里的部分稱之為“觀察結果”。
你會通常如何來判斷一個信息,到底是事實還是假設呢?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關鍵Tips:
1、自己知道
是否親身經歷?是否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自感受到?
如果你是親身經理,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的信息,你可以證明其真偽性。
2、他人知道
一個人的壽命實在很短,精力實在有限,我們不得不通過閱讀或傾聽,通過他人來了解世界,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我們其實更多是依靠”二手的間接經驗“。
如何判斷從他人處獲得的信息可能程度呢?我們只能通過一個間接指標:消息來源
消息來源的可靠性很高,其可信度也高,可認為是事實。我們比較容易相信權威機構、權威人士所發出的各種聲音,因為我們不具備判斷條件和判斷因素,可能就會容易被這些權威機構和權威價值所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明星代言價格高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會把明星漂亮的身體和表現歸結為使用了他所代言的產品或商品。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認知偏差“或”認知失調“。
如:一個人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消息,宣稱”在未來十年來,會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你看到這樣的信息,你會相信嗎?很可能你認為,這個人瘋了。
但如果是一位專門研究行星達數十年的物理學字,宣稱“在未來十年來,會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這回,你會相信嗎?這次你相信的可能性會更大。因為可能是這位物理學家經過多年觀察和研究得出的結論。
3、可信程度如何?
并不完全屬于事實,也不完全屬于觀察結果?
如何區分事實和觀察結果呢?
“盡管事實和觀察結果之間有很多的混淆之處,但把事實和觀察結果區分開來也很簡單。如果你可以對以下問題做肯定回答,那么它就是事實:“這樣的信息是絕對真實的嗎?這里沒有疑問、沒有變量嗎?”如果你做的是否定回答,你從來都沒經過過這樣的事情,那么它就是觀察結果。觀察結果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不真實的。”
以上片段來自電子工業出版社的《解決問題的非常規思考法》。
從這個片段我們可以知道區分事實和觀察結果的方法是向自己問一個問題:
“這樣的信息是絕對真實的嗎?這里沒有疑問、沒有變量嗎?”
通常答案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比較難判斷的是事實和觀察結果混淆其間。
比如:你有一套房子,市場價值800萬,你就真的以為你可以獲得800萬的收益嗎?其實你還需要支付中介費、交易稅、印花稅等各項費用,你真正到手費用一定低于800萬,需要扣除所有費用后的部分,才會是你的真正收益。原來的800萬收益,其實就是你的觀察結果,扣除的所有費用后的部分才是你的“真正收益的事實”。
總結
觀察結果是一些待驗證和待確認的信息,其中有些可能是事實(如果得到證實),其中有些是虛假信息(如何得到證偽),有些可能會一直處于待確認狀態。
就像是一個人在吃東西時,不管好的,壞的,有營養的,沒營養的,統統吃進去,只有真正有營養的東西才可以為身體提供營養和養分。就象一個人在接受信息時,不能聽到什么,就信什么,不僅是有自己的理解,還要加上”基于其實的判斷“,你才會成為一個真實的與眾不同的思考者。
我們可以如何使用今天分享的這個方法呢?
A伙伴正在進行一個培訓類項目,在需求分析階段,原來一直相信客戶提供的所有信息,原來陷入了觀察結果細節,相信所有信息,現在準備提高至6-8成信息是經過事實性證據可以證明的。現在她準備調整如下:
1、多多收集信息
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多的收集各種信息。不僅是客戶的培訓負責人,還有部分員工,個別領導等擴大人員范圍
2、多方論證,獲得證據
收集書面信息和資料,結合訪談和調研信息,尋找這些信息的關聯信息。
如果你給一個盲人,描述蒙娜麗莎的微笑,他是無論如何不能理解到真正的那個微笑,我們需要通過自己體驗才能真正真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