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人和正常人不太一樣,特矯情,有話憋不住,非得找個地方說出來。自從有了朋友圈,我就像一個吃貨遇見美食天堂一樣,大呼人生實在太方便了,從此什么大小事都愛在上面炸一下。
可是有個高中閨蜜就對我說了,其實你有時候發的朋友圈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感覺評不評論都怪怪的。比如,“五山路那家煲仔飯超好吃?。?!求吃貨陪伴?。?!”或者“財管老師真帥!”
之后才明白了,朋友圈發的都是只言片語,不會展現事件全貌。不了解的人看到了,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
于是開始學會了分組,懂得什么東西說給什么人聽。
然而上個月總是看到揭露朋友圈惡行,哭訴被朋友屏蔽朋友圈的文章,其中心思想都差不多,大致如下:
我們失去了真實的自己,給好友分組屏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們習慣于在朋友圈刷存在感,分了組針對不同的人秀優越、裝逼、偽裝;甚至走上了無病呻吟、惺惺作態的道路。
因為大家都挺認可,所以八月暴躁的時候寫了這篇,一時沒敢發。趁著“朋友圈文”熱度降下來了,就“朋友圈分組”的問題,馬后炮一番。
乍看這樣的文字,相信大家都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哦,原來朋友圈就像一個大妖怪,用妖法把最真實的自我給扭曲了!
我也曾深以為然,第一次看到這些文章時甚至一度把朋友圈給卸載了,想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可是呀天生愛糾結的天秤座的我又開始思考起了哲學問題,最真實的自己到底長什么樣子?
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安安靜靜的模樣,是和閨蜜基友相處的時候歡快無節操的模樣,是和男朋友相處的時候溫柔嬌羞的模樣,是和父母相處時自在隨性的模樣,是和熟人同事相處的時候禮貌客氣的模樣,還是和領導相處的時候謙卑恭敬的模樣?
似乎,一旦需要和人打交道,“真實”就像個多棱鏡折射出來的光,早已看不清它原來的波長。
你會發現,我們天生就有很多張面具,在不同的場合戴不同的面具,和不同的人相處或者獨處時也要按照自己的角色或身份戴上不同的面具。乍聽之下可能覺得每天這樣偽裝自己活得很累,然而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好呀。
比如我,這樣一種愛糾結傲嬌到沒朋友三觀不正還特矯情的人,若是對所有和自己打交道的人都保持一副面孔,自然在父母看來像瘋子,在領導面前沒禮貌,在熟人同事心里莫名其妙,閨蜜基友覺得我對待他們沒有更加要好,更或許都沒有機會給男朋友留一個印象——看到我第一眼就已經嚇跑了還談什么戀愛。
所以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能真的是一種非常棒的社交禮儀,維護你生活中正常的人際交往。而且“戴面具”這種事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累,只是自然而然的表情神態和動作,其實早已變成了一種本能和習慣,沒有必要妖魔化。
講真,對待朋友圈,也不要妖魔化。
它就是一個方便的社交平臺而已。
你說朋友圈讓你失去了真實的自己,那么你在人際交往中就是不戴面具最真實的自己么?你說朋友圈讓你分組針對不同的人秀優越、裝逼、偽裝,那么你在現實生活中就不會對不同的人秀優越、裝逼、偽裝么?你說朋友圈讓你習慣了無病呻吟、惺惺作態,那么你在自己的日記本中就不會無病呻吟、惺惺作態么?
我們總習慣在心底把自己想得太高尚,把“真善美”當作所謂真實,卻把虛偽裝逼矯情切割于真實之外。
你,我,都一樣,人,都是會虛偽,會裝逼,會矯情的,并沒有什么不好的,除非造成了別人的困擾。
有人在現實生活中虛偽裝逼矯情而使你困擾的時候,你從來不去鄙視現實生活,而是去鄙視那個人,現在你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虛偽裝逼矯情了,覺得困擾煩躁了,你卻不鄙視那個人,倒反過來鄙視朋友圈?
是不是在潛意識里,你自己也知道,你也是朋友圈虛偽裝逼矯情的一份子,于是趕緊把打擾到別人的責任撇清,好黨同伐異一般高聲說,看,都是朋友圈惹的禍。
其實虛偽不虛偽沒關系,裝逼不裝逼沒關系,矯情不矯情也沒關系。真正有關系的是“虛偽裝逼矯情有沒有選錯對象”。選好了對象,沒人會覺得困擾。
給你的朋友圈分個組吧,別再扯“要真實”的淡了,在不同的分組里虛不同的偽,裝不同的逼,矯不同的情,大家都快活,朋友圈也真正發揮了作用。
要是你本身就不喜歡發朋友圈,那就不發好了。但如果你天生話多,偶爾分個組快活一下,也沒什么不好吧。
比如愛糾結傲嬌到沒朋友三觀不正還特矯情的我,就喜歡在朋友圈浪蕩,雖然現在養成了夜半三更刪朋友圈的矯情習慣,但想發的還是照發不誤哈哈。
在父母的分組朋友圈發喜歡的文章鏈接和自己生活瑣事,但絕不大驚小怪讓他們瞎操心;在領導分組里好好閉嘴,有工作上的大事兒發個狀態表個態,證明自己充滿雞血和力量;在熟人同事的分組朋友圈保持最正常的二十多歲女青年姿態,決不用無聊的事打擾他們的生活;在閨蜜基友的分組里說些逗比熱鬧的話,偶爾吐槽幾句證明自己還活著;在男朋友的分組里寫最動人的戳心底的詩——如果我有男朋友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