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媽媽拉開了一點窗簾,冬日里的陽光偷溜進了一道,六歲的堂堂瞇著惺忪的睡眼:“這道光是春天”。某一天用餐時,堂堂吃著雪蟹蒸蛋,又有感而發:“蟹肉就像雪花一樣在蛋里飄來飄去,滿嘴都是鮮味。就像風一樣,輕飄飄的鮮味就要跑出去了,我可不能讓它像風一樣飄走。”孩子的想象力不可想象,在媽媽閔爾尼看來,擁有想象力的孩子不孤單,可以打破固有的形式盡情想象與創造。
閔爾尼當了六年近乎于全職的媽媽,此前她是一名室內設計師。給孩子們設計一個早教空間,這個機會來臨時,她決定把這些年照顧女兒所觀察和體會到的東西融入到設計當中去。“我的女兒擁有很多聲光電的玩具,但玩的最多的常常是一些小木頭、瓶瓶罐罐,這些可以自行組合定義,也許早教中心不需要非常具象的設計,反而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樓是公共空間,天花、地坪使用芬蘭白松木。“很想讓孩子在鋼筋叢林的城市里體會到這種溫暖。”空間中心坐落著一間小木屋,靈感來自堂堂爸爸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閔爾尼說堂堂非常喜歡用各種物品搭建空間,鉆進去看書、玩過家家,作為建筑師的爸爸看見了孩子在小空間內的滿足跟幸福,于是就做了折疊書屋,它是小木屋的原型。進入小木屋的方式有很多種,走臺階、鉆小洞、攀高進去,孩子們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方式。小木屋中心是一個大圓洞,閔爾尼說:“我希望孩子能夠維持一個圓,自由自在地晃著小腳,很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閱讀就是這樣愜意、輕松又享受的事情。”
孩子們從一樓拾級而上去往二樓的教室時,抬眼一望便能見到一個紅色的樹屋,這個空間也是孩子們觀察小世界的另一個角度。在這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教室的門像是火箭筒,又像是屋子的形狀,“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劇本和喜好來解讀這里的每一寸空間。”
這個小世界里,有樹、有小鳥,還有隱藏的動物。閔爾尼稱這是她童心里的小飛象,“有一天我站在那里,發現著就是一頭隱藏的大象,所以在那里安了一個眼睛,我很高興,因為我跟我女兒的相處,我似乎又找到了我那顆失去的童心。而堂堂覺得那像一艘船,這是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被呵護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