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音樂分享
孩子對鋼琴興趣減弱了怎么辦?
2017-07-25 李斐嵐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教授
? ? ? 這個問題在教學中也較普遍。應當承認,大多數人興趣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左右,呈濃淡增減的動態變化,既可能發生臨時或長期的轉移,也可能發生自然回歸現象。因此,教師在引導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更要細心觀察其變化,隨時給予指導幫助,若出現興趣轉移的現象,亦需以平常的心態細心詢問,了解其緣由,必要時應尊重其中斷學琴的決定。
01
興趣可能臨時、長期轉移或自然回歸
不少孩子由于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有時出現臨時興趣轉移而淡忘了鋼琴學習的現象。例如家里新添養了各色美麗的熱帶魚,會天天看魚而練琴心不在焉;遇到神奇的卡通故事集,也沒準愛不釋手而忘了還有彈琴一事。對此,大人們要諒解,合理留出其所需的自由空間,并對每日仍須堅持練琴之事耐心引導,可能沒多久孩子又專心彈琴了。有時也會遇到孩子興趣長期變遷的情況,比如玩電腦入了迷,或者越來越喜歡踢足球,而固執地表示不想再花時間彈琴等,若經多次勸說仍不能奏效,與其天天強迫練琴,不如換位思考,用平常心去理解、尊重孩子自己所做的選擇。也曾經發生中斷學琴的孩子對鋼琴的興趣復燃,沒任何人強迫就又自動地回到鋼琴旁邊彈起來的事,這時,教師和家長應再次拍手歡迎,彈琴也可擁有“來去自由”的權利。
02
尊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興趣“再選擇”的權利
有的孩子幼年時代學琴主要由家長做主安排,自己只想做乖乖聽話的好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個性日趨成熟,獨立的想法越來越多,興趣愛好也逐漸定向,一旦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可能會進行精力、時間的重新定向分配;也有的孩子對彈琴雖無多大興趣但并不抵觸,只是迫于年級升高課業負擔越來越重以及升學的種種壓力,不得已中止了學琴,以便集中精力考學,教師和家長應予以理解和尊重。
03和家庭背景相關的種種因素
有些家長原本就是受到親友、鄰居孩子學琴的影響,才讓自己的孩子匆匆加入學琴行列,但對學琴的目的、意義以及學琴過程中將碰到的各種問題,都未曾深入思考并做好心理準備,也忽視了在孩子學琴過程中應及時和教師溝通并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采取了一些簡單生硬的做法。例如有的輔導方法粗魯、武斷,言語挖苦諷刺,造成孩子身心俱傷,使學琴興趣急劇下降或轉化;有的由于目光短淺,潛移默化地用功利主義的言行影響了孩子,比如說:“取消了特長生升學加分,學琴還有什么用呢!”導致孩子興趣逐漸喪失,有的最初讓孩子學琴的“潛意識”只想考音樂專業,較單一狹隘,當發覺競爭太大不能如愿時,又從“實用’‘出發“另謀出路”,對孩子“重新導航”,迫使孩子的興趣轉向等等。有時家長說“我的孩子學琴積極性明顯減低,沒有興趣了”,其實,學琴積極性漲落甚至中斷的原因并非直接在興趣本身,而是與壓力、能力、毅力、挫折承受力、身體狀況等有關,教師和家長要給予熱情的關愛和幫助,不能把一切現象統統歸罪于“對彈琴沒興趣”。下面是此類現象的舉例:
01學習壓力過大而導致“厭學少趣”
有的家長以為孩子學的東西越多就越能增加今后的競爭力,除學校功課外,課余安排過多的學習量,如奧數、英語、舞蹈等,孩子放學后沒時間玩耍和看動畫片,總是有上不完的課、做不完的作業在等著,心里很煩躁。長期如此,必定造成厭學情緒,一上課就頭疼,既不想學這,也不想學那,其中之一當然也包括不想彈琴。要想糾正此種現象,必須給孩子適量精簡調整課余科目,讓他有一定的玩耍時間,才能更愉快地投入學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因欠缺毅力害怕困難而“減少興趣”
有的孩子從小生長在人人寵愛、事事包辦的環境中,滋長了獨生子女的依賴性與嬌氣,凡“容易”辦到的事情,完成的可能’}生一般還算可以;而需要克服一定“困難”才能辦到,而且每天都要堅持去做的事,就不免會打‘’退堂鼓”,不愿意花費太多精力和時間,表面上看起來是興趣減少,其實是欠缺毅力。這種現象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琴這一項,教師和家長需要在學習生活多方面對其加強教育和鍛煉。03
綜合學習能力不足使得“興趣降低”如果孩子的觀察理解、反應接受、記憶想象、模仿操作等能力相對薄弱,那么一般來說,學習阻力將不光來自彈琴一件事,而是其他科目或多或少可能也會遇到困難,以致多項學習的“興趣均降低”。教師和家長需要給予關照,鼓勵他千萬不可盲目攀比與 自暴自棄,要“自己和自己比”,量力而為,合理調整教學進度,適當減少作業數量和降低難度,以便增加孩子學習的興趣。
04
承受力與心理素質稍薄弱,害怕挫折而 “失去興趣”
有的孩子從小受到百般呵護與“清一色”的夸獎,只習慣于聽好話,受不了一點委屈或批評,更難以承受挫折和失敗。彈琴的表現也和其他方面情況一樣,當學習順利、表演突出或“榜上有名”時勁頭較大,遇有別的同學“超過”了自己或比賽失利等就心理負擔重重,情緒萎靡低落, “失去學琴興趣”。教師、家長必須及時給予鼓勵和教育,幫助其正確客觀地進行分析。
05
體質偏弱或身體有病‘影響興趣’
有的孩子體質稍弱,也可能僅僅因為練琴過久大腦缺氧感到疲乏,頭發暈眼皮‘打架’想睡覺,但家長卻仍然強迫他練琴,不準休息,孩子非常反感;也有的孩子身體不好,比如患有近視或弱視、多動癥、嚴重鉛超標、肌肉動作反應不大協調、發育稍遲緩或其他智力心理障礙疾病,導致精神不集中、看譜較吃力費勁、接受反應偏慢、雙手配合不大好等等,而家長或教師誤認為孩子太頑皮、馬虎、不認真、不用功等,不但未能及時發現并給予積極治療,實事求是地對待孩子的身體情況,反因指責過多,而明顯地影響了孩子的興趣。因此,家長或教師特別要留意對有潛在危害的疾病及早察覺并抓緊治療,從心底愛護、體諒和寬容這些孩子。
因種種原因中斷學琴的孩子并非都對音樂或鋼琴不喜歡,他們可能有上述或其他某些原因。這些中途退出的學生,可能有人成為父母、祖輩之后,還會重拾童年時代中斷的愛好,也有人會感慨自己過去放棄彈琴的遺憾并鼓勵晚輩習琴,其實,他們中多數人的角色只是由“彈琴者”轉換到’‘音樂欣賞者”而已,而童年時代的學琴經歷已珍藏到遙遠的記憶之中……鋼琴教師的天職是盡力提高每位學生對學音樂和彈鋼琴的興趣,廣泛地播撒熱愛音樂的良種—萬紫千紅的音樂春天永遠是園丁的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