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里面有幾點需要了解的,我們分別來看看。
先看:“其知道者”,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解釋,王冰認為:知道就是修養之道,我們可以理解為修身養性的方法。張介賓認為:道是造化的名稱,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馬蒔認為:道,就是大道,天地萬物共同具有;通過此道來修自己的身,就是修養之道,通過修道而心有所得就被稱為德。傅景華認為:道是中國古代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乃是人類永恒不懈的追求。西方人致力于具體物質的探討,中國人卻推崇那至高無上的道。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形無象,無限大有,無疑代表無限的自然過程。自然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生成與變化的根本原因。所以道又是相互作用原理的反映。此外,狹義的道還可以表示某一具體的規律或方法。這就是傅老對道的總結,非常精辟。
我們再看“法于陰陽”,王冰認為:陰陽就是天地的常道,老子說:萬物負形于陰而抱氣于陽,沖氣以為和。《四氣調神大論》說:陰陽四時者,(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是萬物的終始,是生和死的根本。逆之去做則災害生,遵循它的規律,則疾病就不會發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謂得道。這是王冰對陰陽的解讀。我們看看張介賓怎樣講的陰陽,他講:天通過陰陽的作用來化生萬物,人通過陰陽的作用而榮養全身;陰陽之道就是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所以知道修養之道的,一定是效法于天地。這是張介賓關于陰陽的解釋。 另外法于陰陽的法就是取法、效法的意思。
我們再看“和于術數”,術數有多種解釋,張介賓認為:術數是修身養性的方法。張志聰認為術數是調養精氣的方法。吳昆認為:“術”是調神之術,“數”是調氣之數。馬蒔認為:術數所包括的范圍很廣,比如呼吸按蹺,以及《四氣調神論》中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方法,《生氣通天論》中的陰平陽秘,《陰陽應象大論》中的七損八益,《靈樞-本神篇》中的長生久視,以及下面要講到的飲食起居之類的,這些都屬于術數。傅景華認為:術數是自然過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不同,而出現的變化規律及其運用。亦作數或術數,與算術相對。但算術被后世稱為數學,因此易發生概念的混淆。算術描述物質結構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術數描述自然過程的時間方式與作用關系。這里的數指自然之數,而非數量之數。此外,術數還用以反映宇宙間天體運動的數理關系。自然過程中各種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表現出數和序列的規律。這是傅老對術數的解讀。任應秋認為:術數是指具體的技術、方法、手段。王洪圖認為:術數是修身養性之法,如呼吸、導引、按蹺和靜坐法等。以上多種術數的見解,希望大家多參考研究。另外“和于術數”的和是調和的意思。
下面再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張介賓認為:節制飲食來養內,謹慎起居來養外,不要違背常規地勞作來保全其天真,把這三條做好,那么身體和精神就會健康而不受損壞,所以能達到天年的歲數,壽命能超過一百歲。吳昆認為:吃飯叫做食,喝水叫做飲,活動叫做起,休息叫做居,用力叫做作,過于用力叫做勞。如果食飲有節制,就不會傷害腸胃;起居有規律,就不會傷害精神;不過于作勞,氣血就會調和。吳昆又舉例:廣成子說:如果內心清凈,身體不過于勞作,不擾動自己的精氣,那么人就可以長生。這是吳昆的觀點。關于“形與神俱”的意思,馬蒔講:《靈樞-天年篇》說:“血氣已經調和,營氣衛氣已經流通,五藏已經長成,神氣已經住在心里,魂魄都已具備,這樣才能成為人。”這段話就是形與神俱的意思。傅景華認為:生命的生成具備三要素,即形、氣、神。形指有形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的載體;氣指無形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的根本;神指靈慧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的主宰。形氣神相合,才能夠生存。這是傅老對形與神俱的解讀。
最后我們看看王洪圖教授對本段的總結,他講:本段的中心內容是提出了養生的五種重要方法:①“法于陰陽”:即通過效法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諸如順應自然四時的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一日之中陰陽的變化“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等。②“和于術數”是指使用適宜的養生方法和技術。即根據個人體質的狀況,選擇適合個人的養生方法。③“食飲有節”:強調保護后天之本脾胃的重要性,包括飲食的量要適中,五味不要偏嗜,寒熱要適宜。④“起居有常”:即起居作息要有規律,因為人體內的臟腑之氣、營衛之氣等皆與一天中的時段相應。⑤“不妄作勞”:包括勞心勞力、房勞均不要過度。如果不遵從這五種養生法則,便會傷及人體的先天真氣或腎精,導致早衰。好,再次感謝王老,那今天的學習就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