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精彩了五季的《奇葩說》,這一季又讓我們認識了許多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他們的話題不約而同的指向了一個地方“網絡暴力”,前幾天,選手傅首爾更是發長篇微博對懟董婧怒斥“鍵盤俠”,不僅讓我們唏噓,互聯網時代的弊端,網絡暴力何時休?
最近四川德陽35歲的女醫生安穎彥在閑暇時間游泳的時候,與人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雙方在不是很理智的情況下,大打出手,之后,由于另一方對警方的調解不是很滿意,于是開始用“人肉搜索”的方式,本地的微信群中,流傳著安穎彥及其家人的個人信息,結合自己單方面關于泳池里沖突的描述,吸引了大量的關注。隨后,當時在泳池方式沖突的短視頻也被省級電視媒體轉載和播報,德陽本地的一些微博大號也在轉載這些視頻,這一切讓安醫生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中,多次難受的在車上流淚,終于在今年8月25日下午吞藥自殺。
一個年輕的生命,一個有著美好未來的白衣天使,被無情的網絡暴力,瞬間吞噬了鮮活的生命,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社交平臺一個又一個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充斥著網絡的各種話題,讓越來越多的“粉絲”、“水軍”、“鍵盤俠”,見者就噴,毫無底線,盡顯丑陋。
我們不禁要問,網絡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在網絡的世界,不少網民長期侵染在不良的網絡文化中,審美趣味變得底下,更甚有部分人將每月10Gb的網絡數據量,用于網絡小丑、色情和暴力信息的訪問和交流,促使網絡暴力的形成。
這種通過社交媒體把本來屬于私人空間的不當或者敏感性質的行為,如病毒式的傳播,輕則讓受害者名譽掃地,重則受害人受不了人言可畏的壓力,走上自殺的絕路。著名影星伊能靜曾呼吁,“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擔他人的惡意,因為每個生命都不容易”。
在虛擬的世界里,人性的丑陋被肆意的放大,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均可以把不敢在現實生活中說出的惡言搬到網絡上。
近日,微軟發布一個名為DCI(數字文明指數)調查報告,對全球來自14個國家的青少年進行調查。將網絡暴力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行為舉止、侵犯騷擾、損毀聲譽、色情暴力。通過對以上數據統計后進行綜合打分,得分越高代表網絡暴力越嚴重。
根據這份數據,全球平均網絡指數是65分,中國得到67分,排名第八,處于中游水平。
而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約69%的成年人表示,曾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人們用刻薄惡毒的語言攻擊他人,微博、貼吧、qq等社交軟件交流簡單,功能多樣,無形中為網絡暴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任由網民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評論。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沒什么,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在你的社交賬號下評論惡俗語言攻擊你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讓有些人癡迷網絡暴力?
根據馬斯諾欲求層次理論,語言溝通是貫穿每一個層次的需求,不僅是生理需求,也是的實現自我需求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粉絲”也好,“吃瓜群眾”也罷,在網絡中進行交流互動,只要有足夠的表現力,便可以在網絡人際關系中塑造理想狀態下的虛擬身份,尋求新的虛擬社會結構的個人定位,以獲得心理寄托和歸屬感。
在網絡的世界中,開放、匿名,給網民一種放縱的感覺,可以對任何人、任何事,做出自己的評論。網絡暴力傷人成本十分低廉,不需要面對面,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只要噼里啪啦打幾個字就算完成。特別是一些“吃瓜群眾”,隨手的一個點贊,無意識的一次轉發,速度就好似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負面事件被瘋狂傳播,一發不可收拾。
更甚,一段被人惡意剪輯過的視頻,一些不懷好意的采訪,都會使很多的網民,盲目跟風進行辱罵和評論,覺得在茫茫網絡有了知己,自己不再是獨自的吃瓜群眾。這樣的發泄,讓他們獲得了廉價的快感。
泰國有一個公益廣告,一名菜市場的女人,每天的工作是收租金。脾氣不好,行為粗暴,收租的時候,如果那個攤位不給錢,就會罵人,甚至動手。這一幕被上傳到網上,轉發、分享、謾罵,三天內被閱讀上百萬次。
很多網民,都用鍵盤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一致表示,不去這個市場。讓這個惡女人,無租可收。每個人都以為自己伸張了正義,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懲惡揚善了。但是,事實是,這個收租婆讓聾啞人進自己的市場,幫暈倒的人扇風,摔秤是因為商販缺斤短兩。
作家韓寒說過一句話,“在某件事情上,其實并不喜歡“吃瓜群眾”這個詞,也不喜歡看到各種段子和猜測,縱然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多人都有另一面。”
“眼見為實”也許并不準確,因為你無法保證,得到的信息完整還是片面。
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言語出現在網絡以后,各種“網絡正義”應運而生,開始橫行,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鍵盤俠”。
這種人平日總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走上街頭也不過是猥瑣大眾中的一員。從不敢高聲語,也不敢與人爭,人多處不善言談,獨處時在網絡上卻仗劍四方揮斥方遒。
《奇葩說》曾有一期的辯題就是:“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得到的結論是,我們除了能感受到他們身上一些所謂的“語言正義”,更多的是躲在鍵盤背后謾罵地攻擊與自己無關的人。這些人,他們存在的核心:怯懦。所以不敢去正面發表自己的言論,只能躲在黑暗處默默發泄。鍵盤就像一堵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墻,發泄著內心的欲望,從而給自己帶來快樂。
像反家庭暴力一樣,反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雖然存在于虛擬世界,但對于社會的危害性不容小覷。
通常,對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傳播的過程中被歪曲混淆。
非理性的網民群體攻擊侵犯了事件當事人,對其的身心造成了傷害,并直接侵擾了現實生活。受害人雖然可以通過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由于網絡的無限擴散性,使其所受的傷害很難徹底治愈。
嚴重影響著網民的道德價值觀。網絡暴力沖擊人自身的防衛系統,原本符合社會倫理、符合道德意識的價值觀在網絡暴力的沖擊下會被扭曲。
網絡自由的異化,無疑阻礙了和諧網絡社會的構建。
面對著肆無忌憚的網絡暴力,中國文明網提出了抵制網絡暴力的三個關鍵詞:平和、善念、敬畏。
平和—推動網民和大眾形成平和的心態和穩定的情緒,客觀理性看待社會、面對現實,以平和健康情緒消除網絡社會中的戾氣,以內心和諧促進網絡世界的和諧。
善念—激發、放大網民和大眾心中的良知善念,形成“善語良言”的網絡表達方式,消除網絡暴力和傳播傷害。
每個人都有發表評論的權利,但是不代表你可以肆意去惡意中傷人家,當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論別人時,請你先自我反省一下。
敬畏—強化網民和大眾的法治意識,在心中形成自由而不逾矩的底線思維,保持對法律、道德、社會、生命的敬畏之心,自覺抵制網絡暴力。
目前,對于網絡暴力,更多停留在口頭譴責層面,事實證明,這種方式無法遏制網絡暴力高發頻發的勢頭。即便2017年10月8日起施行的《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提出了文明互動、理性表達的要求,并且強調“誰建群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也存在難以落實的現實。
網絡暴力是一場社會霸凌,許多影星都經歷了致命的一擊。
最近爆火電視劇《延禧攻略》里張嘉倪扮演的順嬪,被人詛咒“不得好死”。之前的《甄嬛傳》里陶昕然就因為扮演的反派“安陵容”,有一次她在微博里曬出女兒照片,卻被人留言:“感覺你的女兒不會有好下場。”去年,《那年花開月正圓》熱播,許多網友入戲太深,對俞灝明飾演的反派杜明禮更是咬牙切齒,甚至在現實中也痛斥俞灝明。之后,忍無可忍的俞灝明發文稱:“我愿意接受所有聲音,但是我看不慣這些丑陋的心!”
無論你是名人還是平常百姓,網絡世界是公平的,今天你是施暴者,明天就可能是受害者,你永遠無法預測,下一次會不會被網絡圍攻。在生活中,難免被被輿論所左右,所以一定要謹慎,尊重別人,愛護自己,杜絕"網絡暴力"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