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少的、經歷的少的人生活是單純快樂的,快樂是值得羨慕的,那么想得少、經歷少值得羨慕嗎?
昨天一個同學轉了一個分裂出多個人格的畫家的每個人格的繪畫作品給我,她驚呼,好厲害,好羨慕,好想也分出兩個人格來。今天就立刻看到了一個以前就看過的故事——世界上人格障礙最嚴重的、分裂出24個人格的比利。《飛越瘋人院》的原著作者,還著有自傳《24個比利》。
比利人格的分裂開始于14歲時被繼父強暴的經歷,發展于成年后一個女性同性戀人格的強奸案件,被判無罪后關進精神病醫院接受非人道治療,最后在24個人格的合作下,憑借高情商與智商,與獄友通過血腥抗爭,獲得自由與權利。
聽起來傳奇得驚掉人下巴。24個比利的故事已經計劃搬上大熒幕,計劃將在2018年上映,由萊昂納多主演,名叫《擁擠的房間》。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座圍城,房間外的羨慕擁擠的房間,房間內被擠到快窒息的無時無刻不想著破開房門。
昨天遇到一個總是堅定、積極的學姐,辯論很厲害、成績也非常優異,今年大四,已經申請到了上海交大的信息專業的直博。我問她,有羨慕過什么人嗎?有羨慕過什么人的人生嗎?她說,我知道有很多人比我厲害呀,但是我覺得把我在乎的事盡力做好就好了,我的人生不用看著別人來過呀。
今天也遇到一個同級的同學,是他們軟件學院院年級第一,辯論也打得很厲害,在場上說話從不猶疑。我對這種從不遲疑、從不消極悲觀,永遠積極向上的人總是抱有好奇,他說他一直如此,唯一讓他有煩惱的就是“房價又漲啦”。
在我看來很奇怪的人,一個現實是怎樣就考慮怎樣的現實的人,辯論討論起來卻又展示了強大而自洽的世界觀人生觀。想要的不想要的清晰明了,在乎的不在乎的一目了然,似乎單純卻又復雜,似乎復雜又明明很簡單。
所以有了此文的開篇一問:如果想得少就會很快樂,見識的少就會很單純,你會羨慕這樣的人生嗎?
所以我們會看到別人得到了果,就去羨慕那個果嗎,如果你知道了人生經歷的豐富脫胎于24個比利的地獄般痛苦掙扎,如果你知道了單純愉悅來源于無知和愚昧,你羨慕那個果嗎?(當然不是說那個想得不多的同學愚昧,他是另一種智慧,以后有機會的話另說)
我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是哪一種途徑的快樂。
這里倒是想到了那首詩:
兩條路在樹林里分岔,可惜我不能同時涉足,我站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擇了人少的那一條……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綿延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分出了兩條路,我選擇了人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