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買回來很久,幾次拿起又放下,終于讀完。
作者描寫他與哈桑之間的回憶,描寫阿富汗從繁盛到戰(zhàn)爭后的衰敗,描寫人心靈深處的自私與丑惡,描寫漫長的自我譴責與救贖。
故事開始于作者的回憶,那一幕二十六年里始終縈繞在心頭的畫面。那一段關于哈桑的記憶。
他們吃同一個人的奶水長大,都從小失去了母親,一起爬樹,放風箏,講故事,吃東西.....阿里常提醒他們說“喝過同樣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可是他們二人一個是主人,一個是仆人,一個是普什圖,一個是哈扎拉,一個膽小,懦弱,搖擺不定,一個單純、忠誠、勇敢正直。雖然本是同根生的兄弟,但注定擁有不同的命運。
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一直是有些復雜的,他不只一次的追問自己哈桑究竟是不是他最好的朋友,哈桑是仆人似乎低他一等,但卻又擁有一些他不曾擁有的品質,被爸爸所欣賞的品質,這甚至令他有些嫉妒。他一直懷揣這結又復雜的情感與哈桑相處,不過倒也是快樂的。
直到十二歲那年的風箏大賽,為了成為父親的驕傲,阿米爾和哈桑拼勁全力割斷了所有的風箏,當哈桑說完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后,為自己的少爺去追逐那個藍色風箏的時候,被人欺辱,而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與自私,眼看著一切發(fā)生沒有任何阻止。他從此害怕面對哈桑,可是哈桑一如既往的忠誠讓他無法面對,他希望哈桑責備甚至是揍自己一頓也好。可是哈桑沒有,終于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與陰暗,阿米爾陷害哈桑離開了自己和父親。
作者把人性的陰暗面描寫的那么真實,因為身份不同縱使關好友仍然存在一絲歧視,因為懦弱而不顧朋友安危,為了逃避而尋找種種借口,因為嫉妒而疏遠,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好在最終在經歷了漫長的逃避與自責過后,阿米爾終于為了“贖罪”而重新踏上那片被戰(zhàn)爭摧殘的一片狼藉的故土。去尋找那條重新成為好人的路。當他知道哈桑是自己同一個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時候,相信他內心一定是極其震驚和愧疚的。我想起來他父親曾經說的那句話“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他在向阿米爾說的同時,似乎也在對自己說,他用后來種種善行對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而贖罪。
幸而在經歷了內心的掙扎與退縮之后,阿米爾也成為了和父親一樣勇敢的人,當被阿塞夫的鐵拳套打的體無完膚的時候他終于感受到了心靈的痊愈。當那個雨過天晴的下午他看到索拉博嘴角的微笑的時候,生活似乎又重新開始變得美好。
生命充滿著不確定性,人性也必然又諸多弱點。世間太多故事,其實都沒有勝者。但要嘗試著去感受溫暖與愛,為了美好的事情而執(zhí)著堅持,快樂而善良,為你千千萬萬遍。
最后希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