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馬香
國學的風氣湮沒了幾十年,
忽然就又矯枉過正地興起了,
不單成人、甚至孩童,
全都在這旋風里,
未能幸免。
仿佛不讀“經”、“史”,
就會立即亡國滅種,
好像唯有“經典”才是萬能的靈丹。
任何事,
只要一開始盲目,
就會偏離主旨。
“傳家寶”再好,
也經不起不屑子孫們反復糟蹋。
所以,
我們或可以停下來看看,
在漢代,
小孩子們讀什么?
諸子百家所熟知的“六藝”,
早在戰國后期,
就“古董化”了。
秦始皇焚書,
重災區就是儒家。
漢初呂后亂政,
國家圖書館的書再次遭到洗劫。
待武帝、成帝,
有錢、有人、有時間去整理的時候,
懂得那些書的人,
已經很少了。
大人尚且看不懂,
何況小童。
因此,
漢代的孩子們,
首讀識字書。
如《倉頡》、《急就》之類,
是謂“蒙學”。
等這些都讀完了,
再讀建構美德的書。
如《孝經》、《論語》這種。
那時候,
孔先生的《論語》還沒有成“經”,
只是諸子中一本三觀較正的書。
加之董仲舒的推崇,
外儒內法的年代,
當然這是教化所需的。
至于現在,
很多大人令孩子們背誦經典,
我覺得是不可取的。
觀念上的事,
總要長大些才能理解吧。
諸子百家各自爭鳴,
趁孩子們幼小不懂事,
生生灌輸了哪一家的價值觀,
對他們長大后來說,
都是不公平的。
更兼,
就大腦的發育而言,
我聽說,
六歲之前是不可以大量背誦的,
創造力、想像力的構建,
主在右腦。
而背誦和程式化的教育,
只強化左腦。
荒蕪了右腦的最佳幼兒發育期,
以后再想開發,
想必極難。
所以,
我的態度是,
經史子集自然是好的,
國粹根本,
中華精要。
只是,
當本正常的好書去對待。
既不去抹殺,
也不要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