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是記憶深處的家鄉(xiāng)濃郁的親情和熱鬧的味道。一年中的最重要的節(jié)日,自然要數過年了。
臘月二十三,各家各戶開始殺年豬。殺年豬就代表快過年了。在坪場里支起大鍋,燒一鍋熱水,用來褪毛。場院里圍著許多看熱鬧的大人小孩,殺豬的場面讓人心驚而快活。屠夫師傅一刀正中要害,干凈利落,當眾生吃還冒著熱氣的豬心、豬肺,刺激得令人肉跳。豬頭、豬蹄、下水是大人們上好的下酒菜,肋條肉是要用來做春節(jié)的菜肴的,不過大部分都會切成長條,腌好后,掛在灶房上,慢慢熏成油亮亮的臘肉。
年三十那天,日近黃昏,當第一聲雙響炮在半空中炸響,濃重的火藥香便與漂浮在屋頂樹梢的裊裊炊煙融合在一起,凝成了鄉(xiāng)村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各家各戶便呀呀地打開大門,任由屋中院內的菜香四處飄去。除夕夜就這樣,在爆竹聲和菜肴香氣中拉開了序幕。大人們放雙響,拉小鞭,噼里啪啦中還時而摻雜著幾歲震耳欲聾地巨響,整個村院都充滿著歡騰和熱鬧的氣氛。小孩們不敢放鞭炮,只能拿著長長的“迪迪筋”(長條形狀的煙花條,點燃后有小火花)燃放,點燃后,用手使勁搖,在夜空中劃出各種圖案。有的干脆拿著迪迪筋飛跑起來,任火星四處飛濺,如同劃過的道道流星。孩子們聽到誰家炮響,就往誰家跑,趕著去撿炮仗。撿未爆響掉在地上的炮仗,有些炮仗火線捻子沒有燃完,還可以拿來放著玩,燃完的炮仗就只能當做玩具了。
天黑時,各戶在大堂、客廳、房間里點亮了燈油燈,是用一根木棍托著一個正方的紙糊燈罩。罩燈的燈紙是五顏六色的,燈光也跟著姹紫嫣紅地迷離起來,在門口一望,彎彎曲曲,熠熠生輝的連成一片,像一條首尾不停搖曳地的彩龍。
年夜飯是全家一年中最豐盛的。能做的菜肴基本上全部都要端上桌面,也是辛辛苦苦節(jié)儉了一年,勤勞耕作一年的家人們極大地慷慨與奢華。除了紅燒肉、粉蒸肉、蒸糯米肉圓,香腸、臘肉、油炸年糕等花樣外,還有雞鴨魚、涼菜、鹵菜、燉菜。魚是一定不能少的,清蒸魚、紅燒魚,象征著年年有“魚”(余)的寓意。
年飯前,要舉行敬神儀式。這是個虔誠而又莊重的儀式。小時候,我不知道為什么每次家中的祭神活動都是由祖母來主持,便悄悄地問姆媽,姆媽說,祖母是一家之主,當然要由她來主祭。祖母把最好的菜放在大堂的神龕下的門神、灶神、財神和列祖列宗靈牌位邊,口中念念有詞,像是在和眾神和祖宗們說些什么。敬神時候,家人都不能說話,恭敬地站在一旁。我也拼命忍住口水,老老實實跟著姆媽后面站著等祖母發(fā)話。
儀式結束之后,祖母說,大家吃飯吧,我們這才心安理得地圍著桌坐下開始吃年夜飯。一家人辛苦到頭,在年三十夜里,圍坐桌前,吃著美味的菜肴,喝著自釀的美酒,拉話聊家常,是一年里最放松最開心的時刻了。
記得小時候,年三十還要給長輩們磕頭拜年的。一聲聲喊道“給公公拜年了!”,“給婆婆拜年了!”,“給姑姑叔叔拜年了!”,“給爹爹姆媽拜年了!”長輩們看到兒孫們跪下磕頭拜年,高興的合不攏嘴,忙不迭地給我們手里、口袋里塞水果糖、花生、瓜子,還有最最期盼的紅包里的壓歲錢。
我們得了紅包,有了壓歲錢,心里高興極了。把紅包裝的壓歲錢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宿,就可以隨便使用了。三十晚上,我睡在枕邊總想著紅包里的錢,睡不踏實。想著明天就可以用錢買小玩意,小鼓、刀槍、泥人,糖蘑菇,腦子里開會,激動得一夜都睡不好的。
年三十,大人們是要守歲的。睡得很晚 ,又稱作“熬歲”。因為他們舍不得告別一年中最最放松、最開心的時刻,這里面,既蘊含著辛苦一年的慰藉,也包含著對新一年的憧憬。
大年初一,姆媽會早早領著我們手上拿著福橘去給家里老人們拜年。我們拿著福橘在他們面前搖一搖,然后作揖說,爺爺奶奶新年好!長命百歲!大年初一是不出門的,在家吃素。初二在家吃完面條后要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正月里村里到處玩龍燈,舞獅子,一直要熱鬧到十五,這個年才算是過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