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早已被我們全面超越的父母,總會在不經意間向我們露兩手
今年春節放假時,朋友發了一張照片,在滿是曬祝福和美食美景的朋友圈中脫穎而出。
照片里是一個高1.6米的立式鐵質花籃,一個中軸上,三個鐵圈編成的花籃成不對稱分布,左側懸空掛著一個,右側懸空掛著兩個,乍一看讓人覺得制作者不但深諳鐵器制作之道,還通曉黃金比例等設計原理。當時第一感覺是,這一定是從網上新買的東西,想趕緊要來店家鏈接下單,結果評論上赫然寫著“親爹做的,來感受下老鋼鐵工人的實力”。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這藝術品竟是他爸爸親手做的,好看,不賣。
假期結束后,我們幾個回北京聚會,酒足飯飽后,又聊起了這個話題,朋友說:“以前只知道我爹是個有力量的鋼鐵工人,結果沒想到他還有這么一手”那天氣氛融洽,趁著酒勁,我讓大家也說說自己平時沒get到的那些父母特有的技能。
阿彬說:“我爸爸做飯特別好,我覺得他做的番茄牛腩,比咱今天吃的都要入味。”
老袁說:“這次回家和媽媽去了趟菜市場,發現她砍價的功夫真是一流,每當我覺得對話都要談崩的時候,她總能柳暗花明,然后以自己最想要的價格拿走想要的菜,我是真做不到這樣。”
阿策說:“我爸也是,我家里和親戚家里的床和椅子都是他自己手作的,從挑木頭到最后上漆全部一人操辦,而且他寫字還特別好,而我只會搜狗和五筆了。”
雖然大家說的這些事,有的復雜專業,有的簡單平常,但最后大家都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和上一輩相比,在某些領域真的還差得很遠。
和上一輩有差距,其實在離開他們的時候最有體會
16年春節前的某個周末,我在北京租住的房間里無所事事,因為臨近春節,室友都已經提前調休或者請假回家了,我一個人刷著劇,突然一陣燒焦的煙味傳來,正在我驚異哪里出問題的時候,屋子里需要電驅動的東西全部罷工,看一看表,下午3點。
這讓我一下陷入了恐慌,要知道,我當時住在一個二環里的老小區,墻壁沒保暖層,加上屋里的暖氣又非常沒誠意,所以電線一燒,我的電暖氣和電熱水壺都處于罷工狀態,電線燒斷前,我還能靠電暖氣和被子勉強混的溫飽線上,而現在我好像直接來到了王寶釧的寒窯。
因時值春節,所有網上能約的維修人員都回家了,左翻右翻后,我在樓道插的小廣告里找到了一個退伍軍人上門維修的電話,結果對方張口就要300塊上門費,絲毫沒有軍民一家親的做派。
無奈,我開始給在天津的老爸打電話,咨詢他到底該用怎樣的操作,老爸詳細他地說了具體的方法,但在得知我是一個身邊連一個試電筆都沒有的三無人員時,他在電話那頭說:“那我現在過去給你修吧”
3小時后,他老人家真的坐著城際來了,身后還背著一個工具包,足足十幾斤重。到家后,我爸一邊修著電線,一邊給我說怎么處理這種情況,然后非常鄭重地給我留了一個扳手,一個鉗子,一個試電筆。
不多久,屋里重現了光明,老爸給我說的修理手法我沒全記住,但燈亮起的時候,看他老人家真是帥炸。
那一天,我和朋友在電話里感嘆:“我現在真是老崇拜我爸了,我是我爹鐵粉”。
成年,不代表真的獨立了
雖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所擅長的東西,但在基本的生活技能方面,我們和老一輩的人相比仍難以望其項背。我們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難道只差在歲月和經驗的累積嗎,可我爸到我這個年歲的時候,也早已經成為家里的頂梁柱,生活上的多面手了啊。
有一天,我讀了一本小說《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書里的主人公歐維,是個退休的建筑工人,他會自己用木料蓋房子,會修理汽車,所有生活上的問題他都能解決。歐維本是一個外冷內熱又不擅與人親近的人,但因為他的這些技能,陰差陽錯的和每個他不想接觸的人產生了間接關系,最終和社區里所有人打成了一片,happy ending。
我發現,這個書本里倔強的角色,跟父輩他們極其相似,甚至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在他們的時代,兄弟姐妹有很多,這意味著在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誰都不會從父母那里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偏愛,等到結婚的時候,更是意味著真正的獨立,從今往后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自己。記得父母常常說:“我們這代人好面子。”但真相是生活將他們早早打磨成了一個個能獨立應對風暴的個體,尤其是精神獨立的個體。
而我們不同,作為獨生子女,小時候很多該我們去學去做的事情,父母因為愛護我們幫我們做了,久而久之,就覺得理所當然,當父母再讓我們去學的時候,竟還會產生一種抵觸感。
所以,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倔強的老一輩第一反應都是自己解決,而我們第一反應是找別人幫我解決。
造成今天的局面,把話說狠一點,我們是獨生子女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也是受害者,雖然成年,但我們心態上并沒有真的獨立。
還記得一個相聲段子嗎,逗哏的說孩子從小就跟媽親,整天說:“媽,我餓了,媽,我衣服呢?”跟爸就一句話“爸,我媽呢?”因為啥?因為孩子不獨立,他太依賴母親了。
學習任何技能都是不舒適的,學做父母一樣
我曾經有一個非常乃伊夫的想法:“等我有孩子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好的父母,給他好的教育,好的童年等等”但如今這個想法慢慢變成了帶有恐懼成分的疑惑“如果我什么都不會,如何去教自己的孩子,不能言傳身教,他以后會以我為榮嗎?”于是,恐懼變成需求,需求變成動力,我開始有意識的去和父母學他們那些看似樸實的超級技能。
一天,我在廚房和我媽給老爹打下手,于是偷偷問老媽:“媽,我爸他是不是做飯特別有天賦啊?”
沒想到母親回復說:“快拉倒吧,啥天賦啊,他以前做飯也就那樣,但你小時身體不好,你爸為了讓你多吃飯,每天變著花樣練炒菜,記得他私下還找了個廚子學了一陣做飯,那時為了給人家送禮,你爸把養了好幾年的鴿子都賣了。”
聽完母親的話,只剩茫然。
曾經一個學研的朋友告訴我“任何技能的學習過程都是不舒適,甚至痛苦的。”現在想來確實如此,老一輩們所學的很多技能,其實都是為了學習如何做好父母,為了學做父母,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們付出了時間,甚至犧牲了本來的愛好。
為人父母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可以走。
周末的時候,我總能在樓下公園里看到這樣的組合,一個年輕人,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老人抱著孩子,身邊是手忙腳亂的年輕媽媽或者爸爸。
每當這個時候,總會覺得,真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為厲害的父母。
我們果真還有好多東西要學,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