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今日精華】今天《超級個體》中探討了“重過程還是重結果”的問題,用一句托福英語寫作中常用到的話回答就是“It depends”(要視情況而定)。
的確,我們也常常被鼓勵“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而耕耘就是過程,收獲則是結果,我們也常常說“功不唐捐”,只要你去努力了,這個努力的過程本身也可以視為一種成功。
專欄中提到:結果和過程并不是對立起來的,沒有過程不存在結果。但是沒用預先設定的結果---你都不知道“過”了沒“過”,哪里有過程?我們是通過結果與外界交換的,不是通過態度、感受和心情。
“做事思維”和“結果思維”的區別,放在訓練中,就是“練習”和“刻意練習”之間的區別。日拱一卒,循序漸進,每天進步1%都是“成長”這一“結果思維”驅動力的呈現。
古少俠的觀點是,三種場景更加需要談過程:1 心理活動,而非社會活動,比如戀愛、思考、體驗和旅游等,幸福本身就是一種過程性的情緒;2 成功以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宏大的惋惜和失落和“哪里都不曾去過”的失落,不在一個層次;3 終極思考,當我們把時間的尺度放在一生中,可以說“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人生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死亡。然而,你的孩子或許會延續你的習慣、心智,這是你留下的結果,離開后依然延續。比如手機、汽車的迭代更新和科技的創新等等,是前人貢獻的結果。“從終極角度來看,我們的肉體會死掉,留下的貢獻、成就恰恰是結果啊”。
【我要分享】
這讓我想起一篇關于“啟示”的文章,講到一只蟲子艱難地往墻上爬,常常爬到一大半跌落下來,但過了一會兒,這只蟲子又沿著墻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個人注視著這只蟲子,感嘆地說:“一只小小的蟲子竟然這樣執著、頑強、百折不回,我遭到了一點挫折,豈能氣餒、退縮或自暴自棄?難道我還不如一只蟲子?”
第二個人卻禁不住嘆氣說:“可憐的蟲子,這樣盲目地爬行,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它畢竟是蟲子,不懂反省,而我是個有思維頭腦的人,可不是蟲子,應該理智而聰明,不能悶著頭蠻干一氣……”
第三個人詢問智者:“觀察同一只蟲子,兩個人的見解和判斷截然相反,得到的啟示迥然不同。那他們哪一個對呢?”
智者回答:“兩個人都對,因為世界并不是簡單的“是非”組合體,這兩個觀察蟲子的人感覺和判斷雖不一致,但他們同樣有反省和進取的精神,形式的差異,往往蘊含著精神實質的一致。
所以,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從學習的內容中感悟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思維模式,獲取有利于自我驅動與自我成就的心靈力量。
我覺得,尤其是在職場上,“結果思維”是非常值得修煉的心智模式,因為我們是通過結果與外界交換的。“目的為先、不忘初心”,我們想做什么,想法和行動是過程,而做到了才是結果。“言必信,行必果”非常重要。
古少俠說過,過好人生,首先要有方向感,其次要有執行力。用智慧找到方向感,用勇氣保障執行力。那么,“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都挺重要的,這有點像“方向感”和“執行力”的問題。對于個人在職場的發展而言,我覺得“結果思維”更重要,因為,我們首先需要有方向感,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抵達的方向,整個世界才可能為你讓路。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何去開始一個過程呢?
先想清楚了想要的、更好的結果,是對戰略的思考,而為了結果去行動與耕耘的過程是戰術,就像我們不能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一樣,我們需要用“結果思維”去推進過程。過程和結果并不是對立的,相反,想明白了結果,并為了結果去倒推執行過程時,才更有可能讓過程有效而精彩。
每天除了“三件事”之外,還要記得設計人生的小確幸。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每個人都會遇到得意或失意的時候,得意的時候可以借機多學習、自我成就,失意的時候則需要自我療愈、主動獲取點幸福感,而感受小確幸,的確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