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思維的能力,應該來說是我們渴都望擁有的能力,一個人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結構,那么他在錯綜復雜的事情面前,便會輕而易舉的拎出重點和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系。
在介紹一本好書之前,且先分享一個故事吧。
抗戰時期,有一名叫浦熙修的女記者,她在重慶機場采訪,看見宋靄齡走下飛機,懷里抱著一條狗,身邊跟著一群狗。
她轉眼又看到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云五先生沒有接到他的夫人,失望而歸,因為香港淪陷后,大批官員家屬逃難,導致飛機票一票難求。
為了避開新聞審查,浦熙修把這條“負能量”的新聞變成了兩條中性消息,“宋靄齡帶著一群狗下飛機”和“王云五沒有接到夫人” 一起見報,立刻引起輿論嘩然。
所謂邏輯性,就是在這兩件事情之間建立了因果關系。
放在以上的故事上,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心理暗示:為什么王云五夫人沒有坐上飛機? 是因為宋靄齡的狗把位置占了嗎?
浦熙修沒有說,但她相信,大家會把這兩條信息看成是一條新聞,因為人類離不開因果關系。
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但想讓對法能把你說的話理解明白并且還能記得住,這里面的說話內容便是需要有一定的邏輯性了。
而邏輯思維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練習,恰巧邏輯思維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取的。
學習是一個從入門到進階的過程,今天安利的是一本與溝通有關的邏輯思維結構的書---《重要的事情說三點》。
我們習慣的滔滔不絕,但是對方是否愿意聽下去,聽下去了是否能聽懂,聽懂后是否能按你所說的去執行等等,這都是我們日常或多或少會遇到的問題。書本中從對于這樣的問題都有詳細的實操訓練方法。以下便是從這幾個部分簡單分享書中的內容。
一、讓對方愿意聽
比如你正在籌備明天開會的會議室,不巧有事情要出去,會議室布置需要請求同事來幫忙,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說:“我希望你幫我準備明天的會議資料,并且復印幾份,打電話聯系參與者,還有預約會議室。”
這時對方或許會覺得任務繁多,不知不覺就走神了。
但是如果換種說法,我有三件事需要你的幫忙:1、準備資料并復印2、聯系參與者3、確認會議室是否可用。在最開始就說清了三點,這樣讓對方心里有個穩定期,思路也更加清晰,同時也不容易忘記。
所以,想要讓對方愿意聽,平時多訓練自己以3為標準,去考慮“要點是什么?”
二、讓對方聽得懂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另一半因為經常加班,不能花時間陪自己,時間長了之后,出現抱怨,最后反而讓對方覺得你不夠理解他。
實際上你覺得另一半過于投入工作,有些不妥,該怎么樣表達?事情應該分3點說,先陳述事實:“親愛的,最近一星期,你都加班到上半夜,有時候連晚飯也沒有吃”。再說意見:“我覺得這樣比較影響你的健康,不如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最后說感情:“我看見你這個樣子,有點心疼,也有點擔心”。這樣的說法,最后的效果卻是皆大歡喜的。
所以,讓對方聽懂且能歡喜接受你的意見,不是光就事情表面陳述就可以的,在我們的平時說話中需要有意識的練習,在不斷擴充陳述事實、再說意見、最后說感情的過程中,熟練掌握。
三、讓對方聽完后立即行動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想讓朋友周末陪你去買衣服,一般就說:“周末我們去商場吧”。朋友要是有時間有心情還好,要是有時間沒心情的話,一般就回絕了你的請求。
但是要能改變一種說法,結果卻是不一樣,事情分3次說,第一次詢問建議:最近換季打折,我想買幾件衣服,有什么建議嗎?第二次贊美或肯定對方過去的經驗:前幾次買衣服,我都是自己去的,雖然挺好看,但感覺不太適合我的風格,在搭配上,還是你的品位比較好。對方心里聽了之后,多少會有一點滿足感,前兩次的鋪墊之后,第三次發出邀約:這次一起去吧,你陪我,我比較放心。
所以,想要讓對方聽完之后付出行動的話,注意把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形式,順著主旨,分三次,層層遞進地講。
邏輯思維的練習,可以從最簡單的思維結構開始,簡單點說,就是把事物總結成幾類來表達,觀點鮮明,思路清晰。
此書的重要內容有3部分,分別是感情、邏輯、利益。把重要的事情分3點來說,而不是說3遍,重要的3點卻是包含了大量的思維整理和邏輯思維結構的成果,所以這是一個除了鍛煉溝通之外還是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書。
以上,我只是整理總結了書中一小部分的內容,我在一點點的學習和成長,希望能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