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這個詞,如今想起來依然溫暖。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故事,姐姐為了保護弟弟的安全,被一群男人輪奸。弟弟一邊跑著追姐姐一邊口中喊著:姐姐,姐姐。
顧城的詩歌也有一篇是寫姐姐。
世界上有一種溫情是關于姐姐。
很小的時候,我并不想做姐姐,而是想有一個哥哥,在現實中,家庭人口結構卻是我和弟弟。
所以,每每闖禍,首當其沖受到父母責罵,我都會在心里恨自己作為姐姐。一般,父親母親從不責怪弟弟。這其中的緣故總是因為我比弟弟年長兩歲。即便有時候是因為弟弟無理取鬧闖禍。
當所有的姐姐結了婚,她們多半慶幸終于擺脫了這個拖油瓶。那是一種失落的解脫感,在這之前,姐姐們永遠是最大的,最懂事的,她們其實寧愿自己不懂事。
父母對姐姐的責備其實無形中增加了她們的責任感。反而使弟弟們缺少責任意識,缺乏一種主動關懷他人的精神。弟弟要比姐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姐姐看似做了十多年或者二十年的姐姐,實際上做了一生。她會主動將丈夫當成弟弟,在意識深處,不能自己的這樣做著,而她們自己很難意識到是這樣。那種承擔責任的意識終其一生。
姐姐一般會更懂得為他人著想。而弟弟卻要少做很多。姐姐的精神意味著犧牲自我。所以,當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姐姐做妻子,那他要承擔相對比之下更少離婚的風險。姐姐的忍耐力總是會超過弟弟。她更包容,也更加體貼入微。因為她從小被灌輸一種思想:你要讓著弟弟。
這是一種犧牲精神的培養。犧牲自己所擁有的去成全他人。
而弟弟在生活中則會較多的成為那個“己所不欲,施于他人”的人。他們是被寵愛者,較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思能力或許要更弱。這種弱化是后天培養而出,是以姐姐反思能力強化為天秤兩級的。所以,在姐弟關系中,他們的性格常常形成互補趨勢。如果有一方向下,另一方必然向上。
我見過為數較多的姐姐,總是會在成年結婚以后還給弟弟給予無限的關愛。而弟弟結婚以后卻更少對姐姐的照應。
這種關系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姐姐看到弟弟的女朋友會更多的喜歡,有那種親近。對于弟弟剛出生的孩子總是疼愛有加,而弟弟卻大多數時候對姐姐的孩子內心深處是淡漠的。
姐姐的愛又持續下來了。
結婚后,姐姐總是會從經濟上接濟弟弟,即使自己也很貧窮。而相反換成弟弟,他們要更少這么做。
作為姐姐,她們一生都是將弟弟當做小孩。即使這個小孩已經做了爺爺,他依然是她心中的小孩。
我從前尚未意識有一個姐姐的幸福。而成婚以后,周先生的姐姐終于成了我的姐姐,這一個姐姐卻勝過千萬個姐姐。
生活處處收到她無微不至的關懷,那時候,她畢竟也已經成家,有了孩子,經濟上一如既往的接濟我。每次,收了她的錢,我很抱歉。她卻說,沒什么,應該的。
這種應該的,究竟其實也是不應該。作為姐姐,她一直以為自己有這樣的責任。她也將對弟弟的愛持續到弟弟妻子的身上,又持續到孩子身上。
生完孩子,我得到姐姐的全心全意照顧。那時候,我仍然躺在床上不能動,卻不知這一生何時能夠還清這份感情。
這是因為姐姐遇到了姐姐。
她們總是有舍棄的勇氣,卻沒有理所當然接受的習慣。姐姐也是這樣,每次送她東西她覺得破費了。而當她成倍給我時卻從不覺得如此。
奶奶以前常常告訴我,一個姐姐半個母親。而今看來果真如此。
那時候物質極度匱乏。母親常常帶著一群兒女。而那個最大的姐姐往往要替母親肩負起半個助手的責任。甚至還要哺乳那個最小的孩子。
我的母親便是這樣一個孩子。大她十八歲的大姨曾哺乳她整整兩年。
姐姐到底意味著怎樣的情感。在有些家庭,長女承擔的責任很重。
而那種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使得姐姐對自己的認識也總帶著一種自卑的心理。
也有一些家庭責備犯錯誤的孩子時會告訴她,你是女孩,你弟弟是男孩!
這在中國,大概對于姐姐來說是一個永遠的痛。她們一生也不明白,只是付出著。
我的姐姐,我感謝她。有一種幸福叫做你有一個姐姐。除了父母妻子兒女愛你,千萬不要忘記你還有一個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