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 葛文德《最好的告別》(Being Mortal)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但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會覺得死亡很遙遠,也很難接受自己衰老的到來。當皺紋爬上臉龐,白發(fā)開始抽絲般出現(xiàn),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有點恐慌的。但衰老是凡夫俗子的必經(jīng)之路,皺紋、白發(fā)、疾病等等都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所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也許是我們從未思考過死亡,所以對衰老產(chǎn)生了很大的恐懼。
葛文德的書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死亡的機會,衰老和死亡,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衰老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就發(fā)生了,因此往往也比較容易被忽視。但被忽視不代表客觀上不存在,在還未衰老的時候就應該做好衰老的心理準備,盡管心里可能萬分不愿意,但是比起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衰老,再來接受這個現(xiàn)實,要好很多。為衰老做好做準備,并不意味著現(xiàn)在就開始杞人憂天,擔心衰老的時候要怎么辦,而是要提前認識到,衰老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人生中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在心理上接受了衰老的客觀性,才能進一步思考,當衰老慢慢發(fā)生時,可以如何應對,以及,在衰老還未嚴重時,可以為衰老做哪些準備。
同樣,死亡也是如此,你永遠無法知道意外和死亡哪個先到來。在思維還清晰的時候,思考死亡同樣是件重要的事情。當自己是一個病人的時候,希望得到的是怎樣的醫(yī)學治療、治療到哪種程度、是否需要繼續(xù)治療、是否要搶救等等,這些問題在病入膏肓意志不清醒的時候,作為病人本身是完全無法為自己好好考慮的。家屬的決定是否就是代表了病人本身最好的意愿,這些都沒有答案。病人在之前是否與家屬溝通,希望得到怎樣的治療,對于家屬作出最終的決定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死亡雖然很可怕,但提前思考下死亡,會迫使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好好思考我們的人生。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活不久時,會更珍惜當下的時光,當一個人發(fā)現(xiàn)死亡很遙遠時,會更注重長遠的目標。如果我們開始思考死亡,會不會更注重當下的生活呢?過去已經(jīng)過去,未來還未到來,我們能把握的就是當下。
P.S.從想看這本書到開始看這本書,中間隔了一年多。最初是從一位做養(yǎng)老領(lǐng)域的朋友家看到的。本書的作者還寫過一本《清單革命》,講的是如何用清單來提高做事效率。作者的這兩本書都給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來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