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隨著李健的一首《異鄉人》,一種種莫名的情緒涌上心頭。漂泊在外的游子,會想起故鄉的燈光了吧。雖然,我未曾漂泊異地,可我見識到著許多為實現自己的北京夢而默默攀爬的異鄉人,他們就像蝸牛一樣,移動緩慢卻步履不停。
經常能和外地人做上鄰居,他們的故事我也略知一二。記憶很深刻的一個外地鄰居是賣菜的,他們好像是安徽人。北漂應該20多年了。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記著我小學時,早上起床見不到他們的身影,晚上睡覺時仍然見不到他們的身影,我一度產生了他們家沒有人的錯覺。當然,這種誤會慢慢就消除了;他們的菜攤搬到了我上學的路上,每天天不亮就開車去20里外的蔬菜批發點進菜,此后一天無休,直到深夜。應該是怕菜賣不完,放時間長了就不新鮮或者壞了沒人買,所以他們一直在堅守,就這樣堅持到了現在,雖然好多年沒做鄰居了,不過他們的菜店多年未變,故事也沒變化吧。
圖片與文字無關
說來他們即使這樣兢兢業業,生活也只是勉強支撐;稍有點錢就被生活中的瑣事剽走了。他們家的大兒子那年也上小學,比我小一屆,說不清是腦袋瓜不靈光還是怎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差,常年班級倒數。他的父母不甘心,用微薄的收入也要讓孩子上補習班,補這個補那個,錢花出去不少一點也沒看到成效。現如今,那個孩子輟學了,有時還能在那個菜攤看見他,用著陌生的眼光看著我。他們家的小女兒在安徽上小學,沒有帶到北京來,因為家里看不了兩個小孩,索性就讓老家人幫忙帶著;小女兒上的是私人小學,因為當地的公立小學據說條件很差。于是小女兒的學費生活費也高的嚇人。就這樣各種瑣事壓著這對夫妻讓他們不敢停歇。他們的妹妹一家也住他們附近,兩家人共同賣菜共同依偎,能得到些許安慰吧。
還有一條街上,家家戶戶做鋁合金生意。他們好像還都互相認識,老家是一個地方的。每天砂輪摩擦金屬的聲音不絕于耳,焊接飄來的沸熱味也彌漫著整條街。不知是誰最開始在那個地方做鋁合金的,我的記憶中那里總是很熱鬧。年紀尚小的小孩每天在各個鋁合金的屋子穿梭;稍微成熟點的孩子則早早操持起了父業,焊接鋁合金。好像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孩子上完小學就夠了;在北京他們的孩子也頂多上完初中就不能念普通高中了,要么會老家,好一點的會有機會上職業高中,那樣的話還不如一開始就學好自家的手藝,省去那份學費了。說他們生活單調,可他們還每天樂呵呵的;說他們的生活還行,他們又吐露著北漂的艱辛。好像未來不會有什么希望,來北京也只是隨大流。
還有許多漂泊在外的異鄉人的故事,他們不是那學歷非常高而受歡迎的知識分子,而是一些普通人。他們渴望能做點事脫離外地人這個身份,到頭來又是不斷的循環往復,就像是賣菜的兒子將來繼續賣菜,做鋁合金的后代還在做鋁合金。不過,既然選擇了北漂這條路,即使艱辛也要步履不停,有夢想總是好的。
漂泊在外的異鄉人,你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