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部電影,叫《生之欲》,是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作品。電影說的是一個主人公名叫渡邊,是個非常官僚的人。在他患了胃癌,得知自己時日無多了,才發現自己以前活得多么狹隘。
于是,他三十年以來第一次停止工作,從銀行里取了一大筆錢,準備去燈紅酒綠的夜店尋找他想要的生活。在揮霍無度又了無意義的時候,他遇到了曾經的同事。這位同事跟他說,自己就是厭倦了沉悶的工作,辭職去干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感覺還活著。現在這位同事在玩具廠工作,覺得特別起勁,因為生產出好玩的玩具,讓她覺得能給無數小孩子帶來歡樂。一想到這里,就渾身來勁,覺得活得特別有意思。
當渡邊說,我得了胃癌,即將死去了。這位同事充滿了恐懼,立即跑開了,留給他一句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話:“趕緊做點什么吧!”
于是,渡邊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不同的是,他完全改變了之前的工作狀態,從一個非常官僚的人,到敢于打破所有的陳規。用自己剩下的余生,致力于建造一座社區公園,這樣,幾代的孩子們都可以享受其中。
彌留時,渡邊坐在公園的秋千上,雖然下著雪,但是他的內心非常平靜。他帶著全新的活力,走向了死亡。
這個故事,就是很好地詮釋了心理學中的”波動影響“概念,即創造一些可以傳遞給他人,并豐富他人人生的事物。比如渡邊,他對死亡的恐懼慢慢轉變為內心深深的滿足感。而他傳遞給后代的,是那座公園,不是他的身份。他的身份并不重要。
這故事就是心理學中,對波動影響很好的闡釋。我毫不猶豫地,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六歲的女兒聽了。
還有,捐贈器官,我們經常會在公益廣告、新聞熱點、影視劇等看到這些案例。抓到這樣的素材,我也會給小孩講。這其實也是波動影響的一個體現,通過器官捐贈,使一個人的心臟,在另一個人身體內跳動,或者是捐贈的眼角膜,讓另一個人重見光明。
也許你們會說,才6歲,講這么深奧的東西,她不懂吧!對小孩來說,太宏偉,太遙遠了。并非也,她真的懂,至少是懵懂地明白!
最近,朋友圈中關于中國的小孩缺乏死亡教育的文章挺多,我覺得死亡教育是必須的一課。做得好,可以正確地給小朋友引導如何看待死亡,畢竟,意外和不如意每天都在發生。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所以,無論多大的小孩,只要聽得懂,我覺得都要給他們上死亡的一課。最好的導師,就是父母自己。
市面上很多不同的關于死亡故事的繪本,都是很好的工具。除了這些,我覺得還得增加一些心理學的干貨。針對低齡孩童,我們把這些知識點轉變成溫暖的小故事,便于他們理解。對于高齡兒童,我們則可以直接溝通交流、促膝長談。
波動影響,是很好的一個切入點。它不僅讓孩子們了解生命的意義,更重要是讓他們知道應該花時間做什么!我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一個人生,我長大后,應該做些什么樣的事情,才是有意義的。
我對小孩的死亡教育課,不僅僅只講死亡,更重要的是,通過死亡,來引導他們對生存的思考!引導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正面實踐!
如果小孩從懂事開始,就對死亡,對生命有正確的認知,那他長大以后,就會少一些彷徨,少一些恐懼,多一份從容,多一份追求。
更多原創文章 可關注weixin訂閱號:樂媽駕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