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一萬小時能成才嗎?

萬維剛《萬萬想不到》的讀書筆記。

作者:秋思說財

該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當當閱讀借閱3天萬維剛的《萬萬沒想到》一書,利用2天時間閱讀完成。本書是由一篇篇獨立文章組成。分為3個部分,第一是反常識思維,論述了一些與我們日常思維不一樣的觀點內容。比如最簡單概率論的五個智慧、健康的經濟學等。主要探討的是人性。第二部分是成功的解藥,論述了一些成功方式的深層次觀點,比如匹夫怎樣逆襲、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筆記本就是力量、用強力研讀書、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等。主要探討的是勵志。第三部分是霍金的答案,論述了一些物理學等方面知識的觀點。比如物理學的邏輯和霍金的答案、怎樣才算主流科學、喝一口的心理學與喝一瓶的心理學、醫學研究能當真嗎?等。主要探討的科學知識。我比較喜歡第二部分,與我們的勵志需求更密切。

本書有三個特點,一是新穎性,本書很多觀點與流行說法背道而馳,可以改變很多錯誤的觀點。二是深刻性本書提供了很多“元知識”的內容,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和判斷知識是否可信的準則。三是可讀性。語言生動,有很多案例,引人入勝。

此篇是“練習一萬小時能成才嗎?”文章的讀書筆記。

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現在的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標準答案:練習一萬小時。

一萬小時理論來自于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的《異類》一書。此書影響巨大,他告訴我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需要練習一萬小時。

真正的關鍵根本就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

而練習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萬維剛把自己所了解的內容綜合起來,總結為以下四點:

第一,只在“學習區”練習。

第二,要把練習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小塊進行重復練習。

第三,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第四,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高手,關鍵在意“刻意”地在這個領域內,練習。

1.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服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之間是“學習區”。

比如,我們看一本書,如果這本書所說的內容都是我們熟悉的,完全符合我們已有的觀點,這本書在我們的舒適區內,但如果這本書說的內容與我們原有的觀點不符,但是我們思考后任然能夠理解接受,這本書就在我們的學習區內。如果這本書我們根本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區。

有效的練習認為必須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一旦已經學會,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困難點。

在舒適去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

所有人都想挑戰自我,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主要精力都被放在一些駕輕就熟的事情。就算有充分條件離開舒適區,人們會不由自主的待在哪里。年齡越大的人群中,任何人的思想差別就越大。

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練。

扎個伯格,世界上最年輕的的富豪之一,害怕留在舒適區,每年自己設定以后各新目標來測試自己的自控力。這些目標跟公司運營無關,純粹是為了挑戰而挑戰。2009年是每個工作日戴領帶,2010年是學習中文,2011年是在只吃自己殺死的動物,2013年是想重新開始寫代碼,2013年是每天人生一位新朋友,2014年是每天寫個表示感謝的便條。

所以,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一天不進步就難受。

2.掌握套路

刻意練習的關鍵部分:基礎訓練。

當一個運動員進行“基礎訓練“,或者一個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他到底練的是什么,學的又是什么呢?

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果,這些結構就是套路。下棋用的定式,編程用的固定算法,這些都是套路。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兩種記憶:“短期工作記憶”和“長期工作記憶”。短期工作記憶有點類似于電腦的內存,是指人腦在同一時刻能夠處理的事情的個數——一般來說,我們只能同時應付四個東西,多了就不行了。

“短期工作記憶”與邏輯推理能力、創造性思維有關,跟智商非常有關系,很難通過訓練得到提高。“長期工作記憶”存儲我們的知識和技能。有點類似于計算機硬盤,但比硬盤高級得多。是以神經網絡的形式運作,必須通過訓練才能存儲。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記憶的過程。

兩種套路。

第一,對于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高低關鍵要看掌握的套路多少。所以,藝術家要采風,棋手要打譜,律師要學案例,政客要讀歷史,科學家要看論文。這些東西都需要記憶力。現在有了書籍和網絡,已經不再直接追求記憶力了,但是在古代,記憶力幾乎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學術能力。

以量取勝的套路同時是容易掌握的。

【比如寫作,可以積少成多,逐步積累,堅持就或許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有些套路,比如非純腦力勞動的專業技能,想要掌握就沒那么容易。比如學音樂和搞體育。掌握每一個套路都要付出大量的練習時間。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長”在身上呢?關鍵在于兩點:

必須進行大量的重復訓練。

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

具體做法:

第一,練好基本功。

比如寫作。中國傳統的培養方法,一個作家的訓練就是讀小時,評論小說,然后一篇接一篇地寫完整的小時。除此以外就是要到各地體驗生活,因為功夫在詩外”

第二,重復!重復!再重復!。

想要把一個動作套路,一個技能,哪怕僅僅是一個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心態,“長”在大腦之中,唯一的辦法是不斷重復。

【比如簡單的鍛煉如跑步、讀書、早起,要養成習慣,都需要不斷重復,才能長在大腦中。】

第三,高度針對性。

想要掌握一項技能,要像運動員一樣,需要不停地練習實戰動作,不停地比賽,而不是不停地看錄像。

3.隨時獲得反饋。

在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是非常之快,而且實實在在。

第一,一定要有反饋。第二,立即反饋。要反饋意見。讓實踐者立即得到。第三,老師的作用,正是提供即時反饋。第四,學徒制。培養人才的有效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徒制。

【比如,大學里,研究生、博士生就是學徒制,只不過中國一個老師帶的學生太多,管理不過來,造成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一個好的教育系統應該讓學生學什么呢?至少應該做一些這些事情:

自己調研相關知識。獨立或者跟人合作完成項目。到相關企業實習,把知識用上。寫論文。

4.刻意練習不好玩。

成績好的學生必須在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中單獨學習。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的時間才是有效時間。

第一,單獨練習。

刻意練習不好玩。它要求聯系中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覺得你在享受練習過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練習。

找一本小說邊喝咖啡邊看,在一個空閑的下午打球,這樣的活動令人越快,但是做的再多也不會提高技藝。

所以發現所謂的一萬小時實在是一個誤導人的概念。練習時間的長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關鍵是你的“刻意練習”——哪怕僅僅是“單獨練習”——的時間。哪怕你每天的練習時間跟哪些將來成為演奏家的同學一樣,如果不是單獨練習,你也只能成為音樂老師。

只有建立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總的練習時間才有意義。

只有單獨練習才能快速進步。

第二,練習與娛樂

如果你想學點知識,最好的辦法是找本書——最好是教科書或者專業著作——然后老老實實地找個沒有人的坐下了反復讀,而且還有自己整理比較,甚至做練習獲得反饋。如果你堅持不了8分鐘,你就不適合學這個。

練習需要重復,而重復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娛樂一定只關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娛樂與學習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娛樂,你就不是在學習。你可以用娛樂的手段號召人區學習,但娛樂本事絕對不是學習。

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它是異常艱苦卓絕的斗爭。

刻意練習是個科學方法,值得我們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但顯然我們平常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練習的特點,這可能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沒有成為世界級高手的原因。考慮到刻意練習如此的不好玩,我們也沒有必要過分可惜自己沒有成為天才這個事情。

5.誰愿意練習一萬小時?

每一個神童背后,都有一個能豁出去讓自己的孩子猛練的父親。如莫扎特、馬友友、朗朗等。

第一,孤注一擲。想要成功,就得練習一萬小時,但考慮到機遇因素,即使你練習這一萬小時也未必成功,這其實是一場賭博。

第二,獎勵機制。一般人當然不用孤注一擲地刻意練習,但還是需要一點刺激才能練下去,因為只要是有用的練習都不好玩。這就需要獎勵機制。

第三,興趣與基因。學習一個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決定性因素。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興趣的作用可能就越來越大了,因為興趣可以砸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誰能堅持下來。至于基因,科學界研究了幾十年的共識是,先天因素遠遠大于后天因素。

當然,也許興趣是如達爾文這樣大師們最大的先天因素。

尋找時候自己興趣的環境,把自己的基因發揚光大,也許就是進化論告訴我們的人生意義。

【找到自己的興趣,刻意練習,就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領先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