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展示為何不敢?

新學期的第一篇作文,星期六日完成,今天是星期一,要用一節課來講評與修改,然后二次創作,再謄抄到教的作文本上。

上課第一步,打開課本,讀作文要求,進行審題。知道作文題目的關鍵是“話”。

第二步,一起討論,知道寫好這篇作文的幾個注意。一是要把那句重要的話寫出來。二是明確要寫的是一件事,因此要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是要把經過寫具體,就要注意波折與沖突。四是要把事情寫具體,就要注意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語言環境描寫等細節。

第三步,請同學自告奮勇上來分享自己的作文。老師當場點評,指導修改。

只有一位同學舉手。

這個同學成績和作文,在班級里,都屬于中上水平。班級里成績比他好,作文比他好的大有人在。每次的考試成績可以說明,作文競賽也可以說明。

可是那些比他好的人,沒有一個舉手。鼓勵過后也沒人舉手。

是不是我平時的高壓讓學生不感舉手呢。我想不是。我的上課,應該是屬于隨和民主的,是平和寬松的。

一個班風的形成往往在一二年級就已定性。二年級時,聽過他們班的語文公開課,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個班級怎么死氣沉沉呢。那時候我還以為跟老師有關呢。

可是自己接手已經一年半了,班風并未有什么改變,我是否應該妥協于這種現狀呢?

基本上是這樣。

哪怕是讀課文這么輕松的活兒,舉手的孩子也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班級的班風,雖說老師可以引導,但老師所引導的只能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氛圍。至于孩子的性格,卻很難因為某個老師而改變。

他們不上來讀課文,不上來展示自己的作文。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喜歡學習,不重視學習,不想上進。相反的,會有幾個孩子,下課了就來找我,讓我幫忙看他的作文,詢問可以怎樣修改。

也許,應該調整的是我自己。

尊重他們這種內斂的性格,不強求他們在人前表現。

我應該鎖定主要目標,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以作文課為例,主要目標不是孩子主動與否,而是孩子是否懂得修改,并進行修改。

老師不要在意孩子是否積極參與,而要關注知識點講解是否夠形象生動,孩子是否理解并能采取行動。

也許,這種無為之治成了習慣以后,會有一部分人放松自己,自然地表現自己。

熱鬧而積極的課堂氛圍,當然令人向往。但主要目標如果是孩子學習技能,那么,求不到熱鬧而積極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只要孩子扎實學到本領,其他都不重要。

如此,孩子不敢朗讀自己的作文,不敢展示自己的作文,又有什么關系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