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斷的創意來自哪里?

趁著還沒有出正月十五,我們一起來聊聊賀歲片。

其實賀歲片我一部也看,不是沒興趣,而是實在抽不出時間。

不過,影評倒是看了不少。沒辦法,電影看不了,就看看影評解解饞。其中看到最多的影評就是說《西游-伏妖》票房跳水,評價也一篇噓聲。在這里,我也說說我的看法。

星爺在電影上映前就回答過記者的提問:“你都想不出現在創意有多難,只有創作者自己會知道。江郎才盡是真的,不是開玩笑。”可以想象,以他這么固執的性格,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只能說,他也要服老了。我就看著這個昔日的我們醒目中的神,慢慢的放下光環,呈現出常人的姿態。

《西游·伏妖》劇照

就星爺的這一種狀態,我也不禁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創意是什么,靈感是什么?

認知心理學上認為靈感是潛意識在顯意識的配合下,蘊育成果的閃現。靈感孕育于潛意識,而后者則是由顯意識活動不斷重復、沉淀轉化而來的。當潛意識活動偶然受某一信號的刺激,人腦皮層斷路突然接通,人們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突然獲得了答案,靈感便由此產生。

也就是說,靈感產生的基礎其實是將過去的經驗不斷的在你的大腦里運轉,當你的大腦里幾乎都是充斥著這方面的思維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有一點點的外部刺激下,內在經驗才有可能在這一刻跟這些外部的信息聯通,從而融合出新的觀念。如果只是盲目在外找尋刺激,是不能有所收獲的。這就是我們有時看到有一些明星會吸毒,就是他們嘗試通過這些藥物的刺激來獲取靈感,但是這些靈感是虛幻的,沒辦法捉住,所以他們的靈感也是沒有說服力的。

轉啊轉

那么怎樣才能加快靈感的產生呢?

那我們首先要看看靈感的基礎是什么?

1、有一個固定框架的知識結構

現在的這個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的知識,信息都是過去所沒有的,而且信息總量也膨脹的特別快。自從我知道了開發課程的一些技巧之后,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越來越覺得時間不夠用,我自己也越來越感覺得到,很多東西我們都覺得很好,很多雞湯我們也覺得很有味道,但是對于自己的發展來說,然并卵。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你只能挑選對自己實現目標有幫助的事物來使用。但是在這些未知的事物到來之前,我們就要不斷的將自己的專業的知識,不斷的在你的大腦里運轉。當你的大腦充斥著的都是你的目標和你為了實現目標而在不斷循環的運轉的相關的框架知識。

舉個例子,一個銷售人員,他的目標是實現業績,那么如果他要實現業績,首先他對于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行業有很熟練的了解,那么當一個客戶問他“你能賣我什么?”的時候,他就能盡快可以試探出這個客戶是否值得花時間去深入交流,讓客戶能盡快的成交。

這個例子也讓我想起一個朋友,她去年6月份從傳統制造行業轉行互聯網,這半年來一直處在瘋狂學習狀態,除了市場專業方面的系統學習外,她還訂閱了羅胖“得到”上的8個付費欄目,要知道“得到”上目前總共也只有17個專欄啊,而且對于大多人來講,堅持聽一個欄目可能都比較困難,更別提那些只聽聽響兒,三天時間過濾得渣都不剩的也大有人在了。但面對龐大的知識量,大表姐說,我以后要做的是互聯網的營銷崗,需要時時刻刻讓自己跟得上網絡上的變化,你看我聽聽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了解下最前沿公司的商業模式及各行業情況,跟著李笑來重新梳理下自己的認知,再看看萬維鋼的科普文能嘗試把各個領域的知識銜接起來,最后翻翻和菜頭的粉絲留言,及時跳出各種模式,覺察生活的可愛。

我非常喜歡找她聊天,每次聊工作聊發展甚至侃大山時都會發現,她腦中存有一張清晰的框架,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缺什么。半年的時間,她的月薪從之前小工廠的4K翻到目前互聯網BD崗的10K。10K月薪在深圳可能不算什么,但對這個剛剛大專畢業一年的小姑娘來說只是開始呀。

所謂的框架,就是我們說的專業,民間說法就是絕活。

專業框架是有限的,但是潛能是無限的,到底應該去守住有限,還是追逐無限呢?

大腦的潛能是很大的,不過我們有生之年只能開發那么點,牛逼如愛因斯坦,也只能開發到10%。所以你不要祈求能做什么驚天動地的是,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把它做到極致,已經很不得了了。

2, 運用框架輸出信息以對框架進行優化

我們通常都有這個經驗,當你想要做一件相對陌生的事時,腦子里一片空白,就像一團漿糊。怎么都搞不明白!但如果先按照自己的思路寫出來,再在紙上畫畫改改,就更容易對思路進行組織和梳理(如果能有目的地使用思維導圖思考,效果可能會更好些)。這就是優化的過程

結構優化

我在剛開始嘗試寫文章的時候,我的老師一再強調,不管質量好壞與否,先根據構建的初步框架,把自己目前的想法完整地寫下來,干巴巴也沒問題,因為這個時候基于初步框架寫出來的內容,既是對你已有信息的全面梳理(你要相信自己二十多年生活經驗的積累,你的大腦對這些深入到你潛意識中的信息既深刻又熟悉,非常容易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又是對所構建框架的一次有效驗證。但是現實中,我們經常會忽略原有的框架,總是不停地去追尋新的外在信息,這也是人的本能,喜新厭舊,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3,有意識地重復應用框架,直至大腦形成本能儲存到潛意識中去

當你的知識應用框架成型后,一定要經過多次有意識地運用框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這樣這個框架便會成為你大腦思考的一種本能,進入到你的潛意識中去。這時候大腦接收外部輸入信息時,就不需要你再有意介入了,在某個時機點受到激發,“靈機一動”,靈感就產生了。

舉個例子,遙想當年小牛頓(其實不小了,他已經21歲了)已經假想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但是只是想不行的啊。他必須要用身邊的事物去驗證他啊。于是他到處去看,農夫拉牛用的是拉力,老漢推車,用的是推力,這都可以很好證明他的理論。但是當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就開始思考,這個蘋果沒有收到外力的作用,但是卻動了,那到底是什么力讓它掉下來呢?于是他就發現了萬有引力。

再用一個故事舉例。提摩太·普萊斯泰羅擁有一家名為“設計關鍵”的公司。他們需要解決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嬰兒死亡率較高。我們知道現代新生兒恒溫箱能保持早產兒溫暖,這樣的環境能使嬰兒死亡率減半。因此,技術上是可行的。問題是,如果你買了4萬美元的保溫箱,你把它送到非洲的村莊,它能正常工作一年,或兩年,然后某個零件出了問題,機器會破損。由于沒有整個系統的備件,當地也沒有專業人員來維修這種4萬美元的設備。所以最終的問題是,若把所有錢用于獲得援助和運送這些先進的電子設備到這些國家,它最終卻失去使用價值。普萊斯泰羅和他的團隊決定做研究:在這些發展中國家,什么資源是豐富的?

他們注意到,那里沒有數字錄像機,沒有微波爐,但似乎他們的汽車保養得很好。在這些地方,到處都有豐田的越野車。他們有養汽車的專業技能。于是他們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做一個完全是用汽車零部件組裝的新生兒恒溫箱?”最后他們想出了這個。

這就是霓虹育兒設備。從外面看,就跟現代化西方醫院里的一樣。而它里面全由汽車零部件組成。它有一個風扇,有取暖燈,有門報警鐘。它靠一個汽車電池運行。因此只要你有豐田汽車的零部件和修復大燈的技術,你就可以修復它。

這個故事說明了想法產生的方式。我們從別人那里獲取想法,從我們所研究的人身上,從我們碰到的人身上,然后我們把它們融合成新的形式,來創造新的東西。這才是創新發生的方式。

4、怎樣才能讓靈感加快的產生呢?

好主意需要“碰撞”才能產生。這一點也非常重要。事實證明,許多好的主意都是都是和不同行的人,或者同行但是同領域的人交流產生的。創意很少“孤立”地產生于某個人的頭腦。

舉個例子,我的上一篇文章《教練如何擊中對方痛點?》就是借用了別人的一篇文章的思路,加上自己的溝通理論的框架,重新整合為一篇新的文章。也有人覺得我是在抄襲,不過我認為,世界上本沒有多少真的是顛覆性的創,大部分也都是整合式的創新。就好像2016年最佳創新產品共享單車,其實無非就是“傳統單車+gps+APP”而已。

好主意的產生需要一個交流的環境。這個環境可能是一個咖啡屋,茶館,科學會議,實驗室的常規組會,或者來源于讀書。

不要以為讀書沒什么用,要知道我們現在知道的幾個大神,如: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軟銀的孫正義,新東方的俞敏洪,他們都曾經有過患病一年,躺在床上看了幾千本書的經歷,所以才造就了他們今天的成就。

所以讀書不一定有用,但是讀大量的書還真的很有用。


來個小總結

如果你想要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意,我建議你從這三大步驟著手:

1、有一個固定框架的知識結構

2、 運用框架輸出信息以對框架進行優化

3、 有意識地重復應用框架,直至大腦形成本能儲存到潛意識中去

4、大量的和外界進行“碰撞”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書名貪婪的大腦:為何人類會無止境地尋求意義作者(英)丹尼爾·博爾(Daniel Bor)譯者林旭文豆瓣http:/...
    xuwensheng閱讀 15,329評論 8 54
  • Android 自定義View的各種姿勢1 Activity的顯示之ViewRootImpl詳解 Activity...
    passiontim閱讀 172,841評論 25 708
  • 花兒綻放了,那么美麗,盡情釋放與生俱來的獨特魅力! 然……盡管來到荼靡又如何。依舊是隨風逝去,呵…… 你說,即便是...
    陌路離殤終釋然閱讀 230評論 0 0
  • 今天下雪了。武漢的朋友都在曬雪,雖然不厚,我喜歡雪。潔白純凈,也代表陽光和寒冷。好多人都對雪有一樣的想法,都愛雪天...
    知情意閱讀 239評論 1 0
  • 2017年初,剛過完年,在簡書上看到了發布的夢想早讀會的消息,早讀老師帶著你一星期讀一本書,一年54本。當時想...
    闌十三閱讀 477評論 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