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家李比希一生有無數(shù)重大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然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有一件抱憾終生的事。一次,李比希收到一瓶棕紅色的液體,這是一位德國商人給他的,據(jù)說是海藻灰的濾液。商人希望李比希能分析說明這瓶液體的成分,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沒有做認真的化學分析,只用肉眼看了看,就匆忙斷定瓶中之物是“氯化碘”,然后,他就把這瓶液體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
1826年8月14日,法國化學家巴拉宣布說,他發(fā)現(xiàn)了新元素“溴”,這種元素性質介于氯和碘之間,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了化學界。李比希看到了巴拉的報告以后,頓時想起四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趕緊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體,認真地進行了化學分析,分析結果使他激動又痛心。原來,那瓶棕色液體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測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巴拉發(fā)現(xiàn)的新元素“溴”。如果在四年前,李比希能采取嚴格的科學態(tài)度,認真分析那瓶棕色液體,以他當時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技術,完全有條件在這瓶液體中有所發(fā)現(xiàn),那么發(fā)現(xiàn)元素“溴”的就不是巴拉,而將是李比希。
一個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與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極了。他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進行了大半輩子的化學研究,卻缺乏嚴格的科學態(tài)度。為了警誡自己,他特地把那瓶棕色液體放在原來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廳中,在上面貼上一個工整的字條:錯誤之柜。
這之后,李比希用“錯誤之柜”警惕自己,教育學生。雖然,沒有及早地發(fā)現(xiàn)“溴”給他留下了終生的遺憾,但是,在這次粗心造成的疏忽的鞭策下,李比希后來憑借嚴謹?shù)目茖W研究態(tài)度,還是為化學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忽略細節(jié),讓李比希與成功失之交臂;注重細節(jié),卻讓福特成為汽車大亨。
美國有個“福特公司”,以生產(chǎn)汽車而世界聞名。
然而,原來,福特只是一個人的名字。
一個叫福特的年輕人,到一家汽車公司去應聘。與他同時去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結束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門,他發(fā)現(xiàn)門口地上有一張紙,便彎腰隨手撿了起來準備送給董事長,但當他發(fā)現(xiàn)是一張漬紙時,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
他徑直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
董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
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錄用了?”
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能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
就這樣,福特進了這家公司。
不久,這家公司在同行中崛起,名揚天下。
再后來,福特做了這家公司的董事長,他把這家公司改名為福特公司,使美國汽車產(chǎn)業(yè)在世界占居鰲頭。
點石成金:
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看不到細節(jié),或者不把細節(jié)當回事的人,常常要與成功失之交臂。而做事考慮到細節(jié)、注重細節(jié)的人,不僅會認真對待工作,能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jié)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