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總認為自己所學的東西太有限了,于是總是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浪跡于世。至于何進是一個終點,到底自己學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達到自己所期望的那樣,或是將學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說實在的,我心里是完全沒有數的。
手機在我看來,除了通訊之外,更得的功能就是能滿足社交及學習了。從我的第一臺智能機Nokia 5800,再到HTC,再到三星,再到iPhone,越來越感覺到手機的強大,除去基本的功能,他能讓我們獲取、收集及整理資源,手機在文字輸入方面僅管不強,但在輸出方面--無論是文本,圖片,還是音聲或是視頻,都是很棒的,傳統的書本所不能表現出來的動態的,多感官傳遞的功能,手機都能達到。
對我來說,我拿手機來獲到資源,通過閱讀而進行吸收。換了幾次手機,但無論怎么樣,都是裝在手機上的應用,總有這些:
印象筆記
這個工具能做到一次接收,N個地方查看的功能,平時在網絡上閱讀到的內容,或是自己所整理的一些資料,就收集起來,而最近一年來,我把印象筆記開始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平時收集的一些資源,關于教育,教學的一些思考也記錄到其它。
收集的數量也不多,大至四百多條,但收集得多,整理卻做得不夠,有些內容,可能是收集了就重來沒有再次閱讀過。我想如果能定期進行整理,對于清楚的內容,可以清除掉了,這樣會更好。
微信
滿足簡單的社交需求,更重要的是關注了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微信公眾號,用以接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也有也刷刷朋友圈,但由于自己加的好友并不多,所以信息量也不大。對于朋友圈感覺雞湯類的東西太多了,就沒什么意思了,所以,最近把那類只喜歡轉發一些這類內容的好友,就沒再接收了。
裝上了,但基本不用。只是需要使用的時候,于打開用下。完全沒了主動聊天的習慣了。
支付寶錢包
時常在網上購一些東西,日常用品,圖書,電子圖之類的,手機上交流挺方便。
新浪微博
現在也主要是看,而發得少了,很多時候也想分享些東西,但或許生活過于平淡,所能分享的太少了。
多看閱讀
用于閱讀,看到喜歡的書,就下載下來,現在多看里面的書,多是花錢買來的,雖說比起紙質書來說便宜了不少,但由于獲取實在太容易了,花錢只是分秒之間的事,所以購下來的內容也不少了。
手機上的閱讀器挺多,我自己試過豆瓣閱讀,Kindle,百度閱讀,好象當當也有一個吧,但就排版來說,真心覺得多看做得很棒。同時,多看支持一些諸如字典解釋,劃線,收藏分享的功能,同時打通了與印象筆記的連接通道,當閱讀完一本書的內容之后,可以將平時所做的書摘一次性的存放到印象筆記中去。
稍后閱讀,兩年前吧,就知道這個工具,但一直沒有使用起來,因為我老覺得這貨和印象筆記是存在沖突的,再者和自己的閱讀習慣也不一樣,它需要在收藏之后才能體現其價值,如果你找到一個內容,便直接閱讀了,那便不需要了。所以當時我老是想不明白它應該用于什么樣的場景而放棄了使用。而最近,比如我想在電腦上讀過的網頁內容在自己不在電腦面前的時候,或是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也能閱讀,這時Pocket就有了使用的價值了。
而幾次的使用之后,發現Pocket在閱讀體驗方面做得確實很棒,字體字號,版面的清潔程度,都能讓你心無旁騖認真去閱讀。
讀完之后,你還可以分享到其它的社交平臺,或是存入到你的印象筆記中去。
PodCast 播客
除了眼睛看,你也可以使用耳朵聽,我自己訂閱了《IT公論》和一兩個英語學習類的Pod,效果很棒,當自己不想看,或是不能看的時候,就可以戴上耳機,聽一聽了。
Nike+
記錄自己跑步的App,最開的時候,也使用過咕咚。安排有訓練計劃,可以按著上面的設定,自己一點點的不斷提升跑步成績。
以上這些并非全部,但卻是主要的。其實我自己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拿著工資吃飯的人,即然花了大價錢買來了設備,便打算好好的利用一下,不是為了裝面子,而是真正發揮設備該有的作用,提升自己,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