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可以說是一部很典型的R級片,看完影片后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為什么這樣的R級片也能過審,因為海軍是大佬,海軍拍的能過審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一直覺得戰爭不是小孩子的過家家,每次都能你來我往,戰爭是殘酷的也是真實的,是成人的游戲,是一顆炮彈落下滿地的血肉橫飛和殘肢斷臂,是殺戮是躲不過的子彈,是面對恐怖主義時的人無完人和無能為力,《紅海行動》剛好抓住了這一點,粗暴直接的渲染出戰爭的殘酷性,直白的告訴觀眾,我TM不是專門讓你來看特寫的,我讓你看的是真實的戰場。
很多人都說這部影片不適合小孩子看,為什么還能公映而且把票房賺的盆滿缽盈,當你選擇這部電影走進影院的時候就應該知道電影不是只拍給小孩子看的,我只能說兄die,歡迎來到成人的世界。
一、劇情篇
從林超賢的前作《湄公河行動》到《戰狼2》,作為中國的軍事甚至戰爭題材,我一直覺得能拍成這樣已經是極性了,沒想到《紅海行動》這樣作品,如果不考慮國別,你要說是好萊塢大片都有人信,說是“海軍宣傳片”吧,也無傷大雅,主要沒有什么太強的意識形態和主旋律色彩,也沒有太煽情之處,就是直觀的表現戰爭。
我們都知道《紅海行動》改編自2015年的也門撤僑事件,單從故事角度來看,無論好萊塢大片還是國產戰爭片,從《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戰鋼鋸嶺》,從《黑鷹墜落》到《鍋蓋頭》,國外都已經有了成熟的主旋律故事性電影,那么《紅海行動》的故事要怎樣搭建才能顯示出國有主旋律呢?導演很巧妙的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線,就是拋棄《戰狼2》的孤膽英雄式主角光環,用對戰爭的反思告訴我們,在這里子彈是躲不過的,就算裝備再強大,后勤保障在怎么好,進入戰場后該離去的人自然離去,該歸來的人自然歸來。
整部影片沒有太多的文藝對白,可以說從頭打到尾,這也是林超賢慣用的技巧,我不會讓你去考慮太多的兒女情長,戰爭中除了子彈是不能容下太多話語的,一個微笑,一顆糖就足以表達軍人的感情。
影片中用大量的軍事手勢和行動代替了對白,沒有個人英雄主義,也沒有煽動觀眾情緒的貿然英勇,在片中你能看到無論是戰術還是情感上的完美配合,對隊友的充分信任,對自己肩負責任的全面擔當,這才是一支高素質軍隊所擁有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有這份默契,才能完成了沙漠、城市、海陸空的一次次戰斗。?
總的來說,這樣快節奏的劇情能夠帶給觀眾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但也不會感到輕松,槍林彈雨就是這樣,不會讓你輕松的看完全程。
二、武器篇
《紅海行動》對中國海軍武器的全面展示,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很少有國產電影能夠這樣把自己最先進的武器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也說明了導演的深刻用意,那就是如今的中國不像曾經那樣軟弱,我們有能力展現自己,也有能力保護自己。
從開場出現的O54A型“臨沂號”,到營救人質時使用的95式突擊步槍,都說明我國的武器已經達到了國際新進水平,毫無疑問的表達出國產武器的自主性和實用性。電影中有一個小片段是艦橋防御,054A在一級戰備狀態下攔截了十多枚車載反艦導彈,不過懂軍事的老鐵們都知道,“臨沂號”上裝備的是730近程防御系統(30mm口徑,七管),而電影中出現的是1130近防炮( H/PJ-11 ),那么這里估計是為了藝術加工而進行虛構的,1130在055大型驅逐艦和遼寧號航母上都有裝備,在新造的054A上也有,但臨沂號是沒有的。
很多人都會疑問既然我們的武器如此強勁,為什么影片中還要使用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呢?這是因為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在延用歐制武器,而我國制式武器(自動步槍)的口徑,在1978年已經正式決定自動步槍會采用5.8mm口徑,而歐制式,則是自動步槍的5.56mm。舊時是7.62mm,還有通用機槍的12.7mm。在別人的戰場上我們的武器口徑不配套,子彈打完就完了,而使用歐制武器,子彈用完撿敵人的續航就那么簡單。
如果你經常玩“吃雞”,那么也不難認出電影中的“萬國牌”頂級裝備,張譯的武器,乃是著名的“斯蓋爾”(SCAR-L),比利時FN公司制造的突擊步槍,外加消音器和全系瞄準鏡,頂配大吉大利裝備,吃雞無壓力。
大部分人都誤認為黃景瑜用的狙擊步槍是AWM,其實不是AWM,而是德國Blaser公司的R93狙擊步槍,口徑7.62mm,外號“歐洲狙王”,電影中使用的,應該是LRS 2戰術型,軍事用途,加個八倍鏡可以虐翻全場,上面裹著的這塊布也是很有特點的,不但可以防止精密器件受到風沙的損傷也可以遮住鏡頭避免反光暴露自己。我國也有類似的狙擊步槍09式(很多軍人稱其為12.7),這里也就不多說了,喜歡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
尹昉使用的突圍槍,是雷明頓公司生產的“馬薩達”ACR,Bushmaster ACR(口徑: 5.56×45mm NATO / 7.62×39mm M43 / .308 WIN)Masada步槍系統是MagPul公司第一個成品槍產品,首度公開是在SHOT Show 2007上。
杜江的武器,是SIG-552短突擊步槍,SIG公司在二次大戰后以德國施梅瑟MP40沖鋒槍為基礎,為瑞士陸軍發展了MP310沖鋒槍(SIGMP310式9mm沖鋒槍),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后來這一類武器隨著突擊步槍的普及,逐漸降低了在瑞士陸軍中的重要性。
蔣璐霞機槍手,用的武器是M249SAW,一般裝備M249 SAW的常規部隊士兵配有600發機槍彈藥,分別以三個硬式塑料彈箱裝載,每個內裝200發彈鏈以戰術用途而言,M249 SAW在定點部署時能為步兵提供強大支援火力,在手持時仍然能夠有效射擊。
以及我們常見的RPG火箭推進榴彈和AK47半自動步槍還有軍用悍馬和路虎衛士突擊車(也就是沙漠戰后修好唯一能用的車),在這里不得不說后面坦克大戰處理的不錯,美制M60對抗蘇制T72B,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環節,一輛70年代產的T72對抗兩輛60年代的M60也算靠譜,全程并沒有主角光環,只有作戰經驗以及運氣,在冷卻系統和炮塔失靈的情況下靠爆反裝甲和沙塵暴躲過一劫。
電影中的飛機,除了美國的C-130“大力神”運輸機之外,被蔣璐霞毒刺防空導彈打下了的是AS532美洲獅直升機,歐洲產。開場我國乘坐的直升機是直9C,臨沂號的艦載直升機。
三、寓意篇
對于國產戰爭片,我們總會以對待愛國教育片的方式去觀影,最初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看完電影,其實硬要說它是一部愛過教育片也沒問題,我的確從中看到了人們口口相傳的強大祖國是海外人民的有力后盾,說是一部商業劇情片也沒問題,里面充滿太多的特效場景。
而我今天要談的是影片中對于正義,對于戰爭的反思,正義是很難被定義的,對于內戰雙方,政府軍是正義的,對于我們,用比對方高出兩個量級的武器進行潛入營救,這也是正義的,可是對于身處炮火中心的平民,他們是看不到正義的,因為我們所有所謂的正義都無法拯救他們,他們只想生存下去,而生存在這時就變得苛刻及艱難,任何一方都可以像捏死螞蟻一樣的抹除他們,只有結束戰爭才能救回一切,這就是我理解的導演對于戰爭的反思,也是電影想要表達的潛意識,整個劇情最大的特點就是告訴所有人,我們還沒強大到無所畏懼,也不是完美的堅強后盾,但既然你出生在我們這個國家,那么就能夠享有國家為你提供的一切保障,出動大量的資源去營救華人就是例子。
今天就說到這里,祝大家觀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