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炒作?

本文選自《吸引力法則》大寶庫

最近有個哥兒們很火,有“中國好人”等諸多稱號的一個安徽公益明星張藝冬,將自己整成了雷鋒臉。

有人說他是炒作,而他說:「我是為了公益,我寧愿做一個高調的好人,也不做一個低調的看客!」

“高調的好人”是自稱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先生帶動起來的。

張藝冬先生的作法,跟陳光標先生很像,但又不太一樣。

像的是都說自己不是炒作,是為了公益。

都說寧愿做一個高調的好人,也不做一個低調的看客。

就事論事的說,陳光標先生確實捐了許多善款,張藝冬先生也的確做了許多善事,這都是好事,值得嘉許。

假如他們的高調行善,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做善事,那就更是美事一椿。

然而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是否跟說的一樣,是為了公益而不是炒作,我不知道,只有他們本人才知道,所以我無法評論。

他們的心究竟是在照顧眾生之上,還是在彰顯自己的名之上,日久見人心,時間能夠證明一切。

不太一樣的是張藝冬先生除了鼓勵大家做公益,還改名叫雷鋒,甚至鼓勵大家把自己也整型成雷鋒的樣子。

假如真如他自己說的:「做公益看的是心,不是錢」,那整不整型、改不改名,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鼓勵大家做公益的方法很多,,是不是非得在臉上挨這幾刀呢?

再說采用這么極端的作法,引發社會大眾正反兩面的輿論,有顯到父母嗎?真能起到帶動做公益的效果嗎?這也還有待商榷。

行善是助人為樂的善舉,其源頭是悲天憫人的善心,所以如何帶動大家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是根本,至于外在那些花里胡哨的作為,能免則免吧~

像我們這種平民小百姓,咋做公益呢?

最簡單又省心的方法,就是找個你認同的公益單位,做十一奉獻,每個月固定捐出1/10的收入。

假如你覺得1/10太多,那就從1/20開始。

假如你覺得1/20還是太多,那就從一個你會覺得有點多、卻還能接受的金額開始捐起,不必跟別人攀比,量力而為就行。

讓自己有錢的方法之一,就是財施。你把錢捐出去了,有形的人民幣看起來好像變少了,但其實是存到無形的“財施賬戶”去了。

這筆錢被公益單位有效的幫助更多人,能量守恒,所以這股美好的能量會回流的。

還記得《秘密》書中有提到“施財得財”這四個字嗎?我說過我是以“研究”的精神在學習吸引力法則的,所以當我看到“施財得財”時,心里冒出的第一個想法是:「那是你說的,我要驗證一下才行!」

于是我在2007年9月2日~9月15日的這14天中,一共布施了11次,共計3,543元臺幣,結果創造了107,100元的業績,最快2個小時之內顯化,最慢是隔天。

根據吸引力法則,你能給予,代表你有,所以宇宙會給你更多,好讓你繼續給予。

不過布施也不是就把錢捐出去這么簡單,跟你的內在狀態也息息相關。

你在布施時,當下的感覺如何?是感恩喜悅的?驕傲自滿的?還是恐懼匱乏的?

你布施的目的,是為了名?還是為了利?還是只是單純的想讓愛的能量流通?

換句話說,你在布施時,是散發什么樣的訊號給宇宙呢?

我當年是以實驗的心態去布施的,所以結果差強人意。

既然要做好事,就讓自己的身口意合一,結果會更圓滿。

你只管好好做人,天天向上,老天自有安排,不會虧待你的。

秋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