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防丟貼片「nut」的創始人田林在某期新華商學院上相識。在冗長而嚴肅的一系列視頻路演中,nut 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卻令全場嘉賓都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們的宣傳片輕松而俏皮,把投資人們幾近閉上的眼皮重新拉開,而場內也發出了那整期活動唯一一次沒有預兆的笑聲。
你很難想象,在下午 3 點這個正易困倦的時刻,新華社發行樓內,一群衣冠齊整而又被一天活動折磨得勞累不堪的風投大佬,會因為一個小小的防丟貼片重新打起精神。商學院散場后,我與同事簡單交流了兩句:「防丟貼片的田林,找他聊聊。」
不久之后我在雍和宮附近見到了田林和他的團隊,一個看似行政的姑娘帶我來到田林的辦公場所,又給我接了杯水。這家又繁忙又安靜的公司叫做自在科技。后來的交談中我才知道,自在科技沒有行政,那個妹子是負責生產的。
而田林講述的,他對于企業文化與創業精神的理解,也令我獲益匪淺。
純粹的力量
田林早先在中國移動這家巨頭工作,有著不俗的成績和令人欣羨的待遇。但田林時常會在內心自問——一個人究竟可以依靠什么?
是大公司領導的器重嗎?是領導身后強大的組織嗎?是組織手里給力的資源嗎?如果沒有這些,你所做的是否還能出成績,你是否還能由衷感覺自己的工作有價值?
如果有一天,我們被剝奪了所處的平臺,變回孑然一身,漫漫前路上,是否只剩未知?
或者說,恐懼?
帶著這樣的疑問,田林前往豆瓣,向阿北學習。
田林說,會選擇去豆瓣一探究竟,首先是因為喜歡豆瓣,尊敬阿北;其次是在移動的時候與豆瓣接觸過,深深地感受到豆瓣與移動的不同之處。
豆瓣很純粹,不是一個嚴重商業化的地方。那里員工素質高,技術能力強,有文藝氣質……豆瓣一直很低調,認真在做產品,重視用戶體驗。豆瓣流量這么大,一直沒有做游戲,做就一定賺,為什么不呢?阿北覺得那沒有價值,游戲很空虛,于是沒做。
在豆瓣的時間,田林了解到產品的重要性,開始信奉用戶體驗。因此,當他 13 年初想要投身軟硬件結合這個行當時,他很快便意識到了「小而美」的重要性。
豆瓣在其他人都抄主流的時候做了小眾,結果成功了。我就想選一個「不太熱鬧」的領域,從小東西入手,避免和巨頭競爭。如果做手環,壓力就太大了。
田林和朋友們研究了很多項目,在技術可行性上,也在市場需求上。直接詢問用戶有哪些需求自然是低效的,田林一行人設想了很多需求,將這些具體的問題發給用戶,期望得到「有」或「沒有」的回答。
不提問,用戶不會想起來;但提出這個概念,用戶就會覺得真的有需求。我們就這樣發現了防丟和尋找失物的市場。
田林的團隊包括在中移動做手機的朋友,負責硬件部分;軟件部分則交予來自蘋果和豆瓣的工程師。在與投資人接觸的過程中,投資人對這樣強大的團隊產生了疑問——并非質疑他們的能力,而是質疑他們的方向——為什么要做防丟貼片這么小的東西?
我們認為尋找與防丟具有社會意義,而且,經過調研,我們也發現了其市場價值。
最終,田林的好朋友,酷訊 CEO 張海軍成為了 nut 的天使投資人。田林很感謝張海軍的理解,更感慨張海軍在財務幫助以外的支持。二人每周促膝長談,交流互聯網圈的天下大勢,從未間斷。
田林和他的團隊最終認為防丟是一個值得深耕的新領域。互聯網防丟貼片與傳統防丟發信器的區別主要在于,不僅是防丟,更試圖幫助用戶解決「丟了怎樣找回來」這個問題——這同樣得益于移動互聯網大潮——社交化的網絡為社交尋物、社交防丟帶來了可能,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將來尋找失物會變成極低成本的行為。這個行業發展成熟之后,甚至如田林所說:
丟東西將成為一件很難的事情。
極致的力量
新產品一定會出現,增加的功能可能會更專注于尋找失物而非防丟。防丟貼片的理想價格在 50 元左右。有需求的用戶在家里很多地方都用得上,不應該太貴。做這個也不靠硬件掙錢,互聯網才是重點,用戶是重中之重。
田林認為,丟了會令人擔心的東西,將來都應該進入防丟網絡。一旦防丟網絡的用戶足夠多,每個人幫助每個人防丟,丟東西才會真的成為「很難的事情」。這種依靠用戶數量的網絡構想有點兒類似于 FireChat 的無網聊天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ut 需要把握住市場,逐步增長用戶數量,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能夠一直在市場中占據主流當然不是件容易事兒。田林清醒地認識到,大公司想要在技術層面迎頭趕上 nut 是很容易的,但 nut 在體驗方面的積累成為了門檻。「只要永遠走在別人前面,永遠做得比別人好,就不怕別人抄。」田林提到了雷軍的小米,專注出極致,極致刷口碑,口碑傳播快,高速成長就是這么實現的。
技術別人是能做的,尤其是大公司。但是大公司不會玩兒命干,一個項目而已,沒那么重要,沒必要投入那么多。
由此看來,選擇「防丟貼片」這一「非主流」項目,實屬明智。
當然,「永遠走在別人前面」從來不是個容易事兒,田林從未放松過對用戶體驗的關照。國內大公司 360 在 nut 之后也做起了防丟業務,時間不長,體驗上距離 nut 還比較遠。除此之外,在防丟-尋找這一領域,基本沒有其他競品了——總不能和沒有尋找功能的傳統防丟貼片去比。田林提出,美國的 tile 在做類似的尋物社區,與 nut 很像,將來可以互相借鑒;同時田林也很欣慰,nut 走在美國人前面了。
說來也怪,與大多數創業項目不同,nut 雖是早期公司,在國際化路上卻走得很遠。田林表示,這得益于某國際廣告大廠的免費贊助,nut 那部將一眾投資人從夢中喚醒的廣告視頻便出自該廠之手。這部英文視頻廣告一下子打開了國際市場,現在 nut 的防丟貼片在歐美都有銷量,nut 的 app 也出了國際版——雖說只是英文版。
在我到訪自在科技的當天,田林剛剛婉拒了巴西客戶「葡萄牙語版本 app」的需求;在那之前,田林也對法語版 app 忍痛割愛。
團隊太小了,沒有精力做了。現在只想把產品做更好,然后再去拓展海外市場。
認真的產品吸引了認真的用戶。nut 發售至今,收到了大量的用戶反饋,其中很多使用場景是田林及團隊從未想過的。比如,機場行李貼了防丟貼片,出行李架的一瞬間就能連上手機,用戶懸著的心就放下了;比如,長途巴士旅行,誰都擔心行李被別人帶走,裝了防丟貼片,就沒有壓力了;比如,學生宿舍遙控器每個人都隨手拿隨手放,甚至被拿到別間宿舍,經常找個遙控器找半天,有了防丟貼片的蜂鳴就沒壓力了;比如進行寵物管理……
如此繁多的反饋是田林始料未及的,田林也只有用更為精進的產品來報答。田林表示,產品在軟件層面的迭代快于兩周一次,硬件層面每季度也會更新。
整個團隊 25 人,主要在做技術,市場只有幾個,行政都是生產代管的。
喏,就是我踏入自在科技時給我倒水的行政妹子了。
尊重的力量
企業文化比較自由,比較靠自覺,我們也不給市場和銷售訂目標。公司名字叫自在科技嘛。
在各種關于創業公司的方法論中,「靠自覺」一向不被認為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然而田林表示,在他們這里沒問題。
nut 是這樣解決自覺問題的——依賴員工的高素質。田林表示,他們招人很嚴格,員工的素質很高。
「就像豆瓣一樣。」田林說。
通過聚集優秀的人才,一個有意思的團隊可以集中精力做有意思的事兒,沒有 KPI,沒有考核,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工作得很開心。每個人喜歡自己在做的事情,每個人也喜歡團隊一起在做的事情,這樣的關系非常融洽,團隊幾乎沒有上下級之分。
我們不是不玩兒命,但創業公司玩兒命可以玩兒得很有意思,可以玩兒得專業,可以玩兒得有態度。
田林關注員工在工作時是否開心。事實證明,不需要規定工作時間,不需要強制周末工作,工程師和核心成員在周末都會主動推進,工作時間外的溝通更是常事兒。
覺得是自己的事兒,就會有興趣,下班時間當然是自己的,自己怎么分配,就是「自己的事兒」了。
nut 也是一個全員拿期權的團隊,他們的激勵機制很先進。每個人都是大公司出來,KPI 那一套誰都心知肚明,官僚做派的控制只會適得其反。每個人在不被逼迫的情況下自覺,才真的脫離了「螺絲釘」的狀態,變成了「發動機」。
田林和他的團隊強調「尊重」,而尊重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做有意思的事情,對外人講出來會很自豪,從事「受尊重的職業」;
第二,公司聽取員工在薪酬方面的意見,設定令人信服的激勵方式,每名員工在物質上很滿足,過上「受尊重的生活」;
第三,公司不用層級壓人,同事之間是平等的,保留「受尊重的人格」。
公司尊重每個人,每個人尊重公司,才會有認同感。蘋果和 google 的員工可以很自豪,創業公司的員工為什么不能?
田林說,產品被用戶喜歡,就會產生自豪感。再好的事業,核心還是同事們。
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就是讓團隊越來越好。創業是以人為本的。
心靈的力量
讓我們回到未被回答的問題:一個人可以依靠什么?
最早選擇方向確實不容易,堅定下來做這件事也不容易。隨著團隊增強,產品的可能性變多,能不能堅持一開始的選擇就成了問題。
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外在的實力增強了,內心的動搖反而開始了。
創業難免浮躁,看到別的項目拿到更多的融資,創業者要是一點兒不懷疑自己的方向,也真太他媽樂天派了。
創業是為了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情嗎?還是為了做一件更光鮮的事情去融資?當你的事業沒有那么光鮮,若想堅持初心,就需要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而在方向上做減法是很困難的。
因為這不僅是誘惑,還有未知,還有恐懼,對未來的恐懼。哪個創業者不害怕白忙一場?哪個創業者不害怕走在錯誤的路上?田林說,作為創始人,必須要對事業和同事負責。
焦慮是難免的,要避免草率的決定;危機感是必要的,核心團隊都要有危機意識。創業沒有正確答案,要形成自己的方法,做自己的選擇。
使田林能夠靜下心來的,往往是用戶的反饋。這不是一種吃了糖感到甜的喜悅,而是一種責任感——用戶有需要,就有聚精會神做下去的價值。
關于「人可以依靠什么」,田林給出的答案是:
創業就像修行,人最終還是會向內心尋找力量。
是的,人可以在大公司做很棒的業務,受到很高的重視,但這件事情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所以人會離開大公司,會周游于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會選擇創業。
創業就是逐步認清自己,發覺自己想要的人生。磨掉所有弱點,面對未知才不會擔心,才不會覺得「自己想要依靠什么」。沒有強大的資源,就要自己少犯錯,更專注,做到極致。這就是一種修行。
田林認為,因為恐懼和危機的存在,創業團隊的精神交流很重要。nut 團隊曾經聚在一起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討論人怎樣與恐懼相處。
創業就是這樣的過程,要克服各種不同的恐懼。每次犯錯都是一個收獲,自己下次會更懂應該怎么做。人會逐漸有很多經驗,有很豐富的內在,內心變得很強大。
不再依靠大公司,而是依靠自己。每一個新同事進來,田林都引導他們享受同樣的過程,進行同樣的「修行」。
經歷磨練的 nut,在業務上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要想得到幫助,先要幫助自己。
團隊認真做事兒,其他人就會幫助。
如田林所說,他的老朋友張海軍,以及 A 輪的華蓋資本,作為投資人都提供了財務以外的經驗、渠道甚至人力資源支持;國際廣告大廠的贊助和指點,令 nut 先手打通國際化之路;各個硬件廠商,各家電商如京東、亞馬遜都傾力相助。這樣一個小小的防丟貼片,2 代上線后每月賣出 20000 臺,今年末增長到每月 30000~40000 臺毫無壓力……
我很欣慰,在一個小卻有需求的領域,一個小而美的團隊做出了小而美的事情。創業是一場修行,一場以人為本的修行。但愿田林和他的團隊,能夠成長到根深蒂固的一天,在科技領域做到更加極致,無懼所有的未知、恐懼和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