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來到北京后,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類型的工作。所以當時同時做了兩份工作,平時在一家少兒英語教育機構做英文老師,周末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高中英文教材的校對。大概半年之后,才做了知識產權,直到現在。從那兩家公司離職一年后,我再次聽到它們的名字,是在法治頻道。絕不絕?這事我后來都當作段子給朋友講。他們都認為我也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當然,這是玩笑話。
先說說那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當時它在北京的規模應該不算小,有三個校區,分別位于海淀萬柳、亞運村和崇文門。每家都有幾十名英文老師,兩到三位常駐外教。教育機構么,都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這家機構走的是常春藤風格。每間教室都以一所常春藤的高校命名,孩子在這樣的教室里上課,讓家長莫名有一種美好的感受,自豪感油然而生。硬件設施自然很好,號稱所有裝修都是環保無公害,游戲區的玩具就算孩子吃掉了也沒事的。課件呢,是從國外引進的最先進的課程,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歡快的游戲中獲得英語知識,美不美,棒不棒!老師們大部分是20出頭的小姑娘,要說在這個年齡愛孩子,不存在的,最多只是一種類似對小動物的喜愛,基本在孩子哭過三場之后就怒火攻心了,剩下的,也只是忍耐。當時每周都有demo課,程序化的展示課,把精華拿出來,有外教配合,演給來上體驗課的家長們(潛在客戶)看,之后老師陪孩子玩,負責銷售的人員跟有意向的家長談。這時老師的職責是,把孩子哄高興,而且反復要引導(洗腦)他們喜歡這里,想要留在這里上課。后來離開后,我經常說,我以后不會把我的孩子送去任何一個少兒英語教育機構。人對自己的孩子有時候都會失去耐心,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滿口喊著“寶貝兒”的教育機構的幼師。
第二家教育出版社,在北大附近,當時在那做夠五年的員工是可以解決北京戶口。我當時是兼職,跟我一起兼職的有人大的、北語的好多學生。后來大家陸陸續續都不做了。校對的內容有初中高中教輔教材,線上英語課程等。我后來不做了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他們當時去參加一些會議會用錄音筆錄下來,讓我們聽完做成紙質文件,有些領導用方言講,把人聽到懷疑人生,完全可以用來做中文十級聽力考試的材料;還有一個是我陸續發現教輔里會夾廣告,沒錯,就像那些時尚雜志一樣。后來這家出版社上法治頻道也是因為夾廣告這個事。
說回到那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那家機構的負責人后來用家長交的學費去投資別的產業了,再后來資金鏈斷裂,宣布破產,學校也關了,被好多家長圍追堵截告上法庭,學費是不是退了不知道,我只聽說后來留在那的老師被欠了幾個月的工資。
都說教育行業的錢最好賺,那些私立的學校、機構其實都是在收那些信息資源閉塞的、懶惰的家長們的智商稅,除非突發事件被暴露出來,不然,家長們還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