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關注的理財大神@銀行螺絲釘,出了新書——《指數基金投資指南》。第一時間下單購買了釘大新書的簽名版。
不知不覺學習理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也成功地從一名理財界的小白,便沉了一個老了一點的小白。雖然離手握百億現鈔,走向人生巔峰的人生小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
但是也算有了一點小小的心得體會,借此分享給大家,不算什么金玉良言,但作為一個普通小白,我的經驗或許能給大家一點小小的啟發。
理財嘛,這個話題有些微妙,一方面它似乎是個高大上的話題;一方面它又被當成是一種不踏實和白日做夢的典型。
特別是對于我這種剛剛畢業沒工作兩年的小年輕,我曾多次向同齡人傾情推薦理財技能,卻換來一次又一次“這傻X被傳銷洗腦了吧”的憐憫目光,亦或是“我沒錢,所以現在不考慮理財”的無情拒絕。
要了解理財,我們首先就要正視這個話題。
普通人為什么要學習理財?誠然我們不是一個小目標就一個億的商場大拿,每個月拿著僅夠溫飽的小幾千工資。
根據馬克思《資本論》的注腳: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
也就是說,我等凡人,即使冒著上絞刑架的風險,一個月也不可能折騰出個萬兒八千的利潤,那么到底還有沒有必要學習理財呢?
當然是有的。
或許一個月一兩百塊錢現在看來不過是一筆小小的收入,找個周末發傳單就能掙回來,貌似毫無必要花費寶貴的精力和時間去折騰。
但是理財的可貴在于它是被動收入,也就是說,它能夠在一次性的投入時間和精力后,不需要持續的時間成本投入,就能為你源源不斷的提供金錢收益。
而復利的威力也遠遠超過人的想象,李嘉誠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并且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40年后財富會增長為1億零281萬元。
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誠然上帝并不公平,他或許并沒有向我們每一個人提供相同的啟動資金,但是仍給了我們兩個翻盤的底牌,那就是時間和復利。
所以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理財的收益絕非眼前的一百兩百可以比擬。
說了這么多,其實驅動我學習理財的并非是四十年后的一億兩百萬,就是一個月的一白兩百,說到底我就是窮,哈哈。
不過我在《指數基金投資指南》的作者銀行螺絲釘大大那里學到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那么我為什么不在年輕的時候種下這棵樹,或許在我年老之時,能得一二余蔭以蔽吾將老之身,于愿足矣。
當然,說來說去,任何不提攢錢的理財都是耍流氓。很多年輕人說,我每個月錢都不夠花啊,根本沒有錢理財啊。
這似乎是個問題,我本人得益于與生俱來的“摳”的天賦,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在年幼時就將我的每一筆壓歲錢存了下來。
現在看來似乎有點虧,那個時候不懂理財,都是存在銀行,這么多年的通貨膨脹下來縮水不少。
可我卻無比感謝那個年幼摳逼的自己,雖然有了損失,這筆錢的購買力有所下降,但是如果不存錢,就永遠不會有第一桶金,我如今理財的熱情必定減損不少。
有人就會說了,可我們并沒有一筆現成的儲蓄可以操作,理財似乎是不是就沒有必要了?
別忘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p>
我當年存下的壓歲錢也是克服了不知多少美食新衣的誘惑,以及我媽種種的虎視眈眈才成功留存下來。而如今,有了固定收入的我們,為什么反而會存不了錢呢?
所以到底是錢不夠用,還是過于膨脹的欲望透支了自己的消費能力?
而學會控制自己的物欲,將一部分錢財留作后用,我認為也是通向財富之路的一道必須經過的考驗。
本來想寫寫這本書的讀后感,釘大的公眾號在我理財的路上幫我成長了很多。結果一寫學習理財的感受就有些收不住,一千五百字了連指數基金都還沒寫到,再寫下去就太長了,影響閱讀體驗。
所以我分了一下章節,后續還會有,我會簡單的介紹一下指數基金。更詳細的內容,推薦大家閱讀銀行螺絲釘的《指數基金投資指南》,內容詳實,干貨滿滿哦。
喜歡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