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要知道的理論
? ? ? 雖然在這段最美好的歲月里,我們不曾擁有很多,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再看看別人家的,我們渴求羨慕。差距在哪?差距在于他們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隨世態改變。在青春的歲月里有一個叫游戲的存在,我們為之瘋狂為之熱血,我們在循環語句和排列組合的陷阱里迷失,讓游戲來碾壓我們不可逆的青春,而我們卻一無所知。試問最美好的青春在哪里?毫無疑問在大學,我們通過流水線教育和標準化考試來到了大學,卻迷失于標準和理論,我們的理論變得無處安放,在大學的我們就像身處游樂場,再也沒有高考那座山,人與人之間比的不再是那分數了,于是我們都在問“我是誰?"“我要成為誰?”,在尋找著自我,他人認同感,最后在一個鐘鼓齊鳴的地方,失去駐足傾聽的能力;在一個霓虹閃爍的地方,忽視事物本身的光澤;在一個人流如梭的鬧市,忘記原本前行的方向,。在大學里打著那有限的關卡以及萬能的NPC,卻沒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副本---荒野求生(社會),在社會中,再也沒有那些關卡,一切都需要自己探索,當抽象變成具體,我們又該如何解答,大學與社會的脫節,讓我們思考理論與現實的關系,理論源于現實,它不應該只停留在教科書上,而應回到現實,所以研究型的大學,研究型的老師給我們的遠遠不夠。采銅老師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高者直面現實、深剖問題、究其本質,而低者,直接復制答案,并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來到了社會,總是看似的不公平和功利,其實所謂面對現實,不過是一種妥協,而最終幸存下來的不是妥協者,而是那些理想主義的能力者。
我們所要知道的方法
? ? ?一個偉大的作品,也許不需要數十年的閉門造車,《精益創業》模型告訴我們偉大的作品是一個雛形加上無數次的修改,以最小可行性博取最完美的結果,在改進中完美。而一個作品我想最難的就是開始了吧,當我們真正邁出了第一步,慣性便產生了,這個理論一變身,當我們要開始于一件事,那么就先把這件事最核心的部分專心的完成,同樣的其他的事也如此處理,多線程模式就開啟了,但太多時候,我們就是停留在事情的選擇與開始,于是我們陷入了選擇無能和執行無能,問其為什么?不過是不了解這件事與我何干?與其說做這件事的意義,不如說是了解一件事,再說到如何做一件事,了解一件事,為什么會拖延?為什么會堅持不下去?不過是缺乏一個特殊的問題情景,少了一絲逼迫而已,就想我們在學校,越是臨近期末,圖書館越是爆滿,不過是壓力與問題在頭上罷了!了解一件事,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去支撐,才能真正做到了解,采銅老師的"東北大亂燉"為我指明了一條道路,深知自己也太依賴與單一信息,忽視了常識的重要性而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深陷單因素模型,很多時候,面對著別人的言論,似謬論卻深信不疑,在輿論的噪音下不分對于錯,追求于即時的興奮,在每一個aha時刻過早的提出自己的觀點,看了書后才意識到當初的那些是多么的不成熟,而這產生的根源是對于信息的處理不夠和信息面不夠寬,以及面對繁雜的信息被迷惑,以至于表達瑣碎。再究其根源,不過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思考就像一個有趣的迷宮,怎么穿過未知的旅途到達已知的終點,回到原點,重新去定義這個迷宮,在一個個岔路口慢慢排除,抓住重要的主張,在來與回中推理,并與原有經驗產生關聯,再進行一定的情景預演,迭代的探索,慢慢的迷霧消散,一條正確的路便出現了。
注:本文是一篇《開放的智力》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