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個科學家夢想,小時候。
如果長大后,玩游戲玩著玩著就實現了呢?
這不是腦洞,是現實。
或許是源自教育模塊化的緣故,在創意上國人總是有點放不開的原因。
或許在于從小就接受的定義、定理和定論這三定。
于是乎,手機是用來打電話的,我們在智能手機時代慢了半拍。
游戲就是用來玩的,結果電子競技我們用了十多年才迎頭趕上。
這不,對于功能游戲,我們還在使用一個所謂約定俗成的定義——作為一種教學拓展。
這種思維固化,用比較娛樂的方式來解讀,或許落在劉慈欣(大劉)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之上,更有說服力。
其春節上映后引爆的口碑兩極化,就有這種思維固化的作用。
一短時間內,大家辯論的焦點都在于地球能不能像諾亞方舟一樣開著走,結果混淆了科學與科幻的邊界。
相類似的,國內的功能游戲的走向就進入了一個固定航道——用游戲來傳播一些知識或姿勢,比如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各種數理化知識。
但逆向思維或許可以反過來,為什么一定要考慮教學,為何不能升維一下,進入到科研場景里呢?
有何不可?為何不能?
這并不是一個腦洞,而是游戲領域已經實實在在達成過的成就,而且還不是什么功能化的小游戲。
2017年初,這個史上最成功的太空MMORPG《EVE》(《星戰前夜》)做了一項新功能發布——玩家可以參與真實的太空探索項目。
結果,數以千萬計的游戲玩家,一下子就進入到了天文學家的角色扮演之中。
是否覺得很不可思議呢?
其實套路并不復雜,因為玩家在游戲里依然是在玩,只不過這是一個太空版的《我們來找茬》。
冰島雷克雅未克大學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推手,它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請玩家幫忙看圖說話:
空間望遠鏡拍攝了海量的圖片,其中某些地方恒星的光芒會被阻擋遮蔽,那很可能就是類地星體。玩家要找出這些地方,標記并加入簡短描述,一旦某一張圖片被標記的次數足夠多,信息就會被傳遞給日內瓦大學的項目組。
如果更加通俗的來說,就是請玩家們一起來尋找另一個地球。
是不是覺得和《流浪地球》以及一眾科幻大片的背景有點相似呢?
EVE龐大的玩家社區力量,顯然成為了科學研究最強應援團,而且還不用真的懂天文,只要按照游戲里的要求,找出不同來就可以了。
簡單易行還能賺游戲幣,皆大歡喜。
這樣做的最大好處,除了玩家能夠有成就感以外,也能讓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時間從簡單的重復性勞動中解脫出來,有時間去做更多的深度研究……
突然之間,寫到這里,腦子里又短路了了一下,跳閘去了大劉更為經典的《三體》之中。
人家故事開頭不就有全球無數玩家一起玩神秘網游《三體》,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想象,試圖解鎖和拯救“三體文明”真實而悲催的宿命嗎?
那不也真是一個功能游戲,而且功能強大到了拯救的高度。
盡管每一次拯救試錯的結果都是沒有通關的“GAME OVER”。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游戲產業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