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個故事。
公元570年,晉悼公召見他的大夫祁黃羊,因沒有聽祁黃羊的忠諫,委任昏庸無能的趙虔擔任南陽令而引起了國內的一場動亂,這一沉重代價使晉悼公對祁黃羊刮目相看。
晉悼公說:“我連日來都在想,當初沒有聽你的勸告,今天請你來,就是為了南陽令的人選,你看誰能負此重任?”
祁黃羊沉吟片刻果斷回答:“比較一下,朝內的文武百官都不合適,唯有看守南門的衛尉解狐能勝任。”
晉悼公大吃一驚,盯著祁黃羊上下打量,不解的問:“解狐不是你的冤家對頭么?你怎么推薦他呢?”
原來一個月前祁黃羊的父親,因為行夜禁犯了法律,解狐依法打了80大板,年邁的老人哪能受此重打,回家后不幾天就一命嗚呼。
祁黃羊反問:“大王不是問我誰是南陽令的合適人選嗎?并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這是兩碼事,解狐執法如山,不畏權貴,只有這種人才能管好南陽。”
晉悼公點頭稱是,就任命解狐為南令里,不出半年,南陽在解狐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后來朝廷中大法官出現空缺,晉悼公相祁黃羊求賢。
解狐說:“祁午可以擔任這個職務,他能勝任使國家法律公平的貫徹執行”,晉悼公感到奇怪,知道祁午是他的兒子,雖有賢德之名,但父親推薦兒子,總覺得有點兒不合適。晉悼公故意說:“祁午不是你兒子嗎?你推薦他就不怕別人背后說你的閑話嗎?”
祁黃羊大聲說:“大王問我誰能擔任大法官的職位,但并沒有問誰是我的兒子啊,怎么能等同呢?”
晉悼公認為祁黃羊說得對,就讓祁午做大法官,果然祁午執法如山,大整綱紀,興利除弊,朝野上下肅然,晉國由此法制嚴明,國家井然有序,平安富庶。
祁黃羊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為了國家的利益局限,外不避仇內不避親,為中華文明史上留下美名。
從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看,我們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扮演眾多的角色,角色是指某一社會地位所要求的規范的總和。比如教師和學生,行為模式各有不同,不管誰來充當,都要按這套模式顯示,如果違反角色所要求的規范,就會被歸入不合理的范圍。比如教師講課如果臟話連篇,學生的頭一個反應就會是“這老師怎么能這樣,太不像話”,老師的行為顯然就不合理。
而一個人同時充任的角色有很多,比如一個男人,在家庭中對父母來說,他擔任兒子的角色,對他的兒女來說,他又擔任父親的角色,對伴侶而言,他擔任丈夫的角色,對哥哥來說,他是弟弟的角色,在工作單位之中,他的角色還有同事、上級或者下屬,這些角色并不能完全分離,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從這個意義上看,個人角色要遵循的理,又是一個有多面的復合體,但更多的時候,不同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規范并不對等,他們之間會出現這樣或者是那樣的沖突,個人在沖突面前變命運的抉擇,眾多角色之間的聯系如何彌補?還有情與理的關系如何處理?
祁黃羊是晉國的大夫,這個角色要求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明,不能過多摻雜個人喜好和憎惡,解狐賢德有才能,是南陽令最好的人選,推薦他是大夫的責任;另一方面作為兒子的角色,要求其孝順長輩,考慮父子之情,與解狐責打父親致死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當時的習俗也認為父仇不報,子不為孝,排斥打擊解狐,推薦別人也合情合理,對祁黃羊而已,大夫和兒子兩個角色之間發生沖突,公與私之間出現對立,情與理之間產生矛盾,但他的做法不計個人私怨,為國家利益為重,依然推薦解狐,這反映了祁黃羊高度的責任心和寬宏的氣度。同樣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當大官,也面臨著角色與情理的沖突,祁黃羊光明磊落,從大局出發,很好的解決了這樣的角色沖突,并名垂千古。
人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很不容易,我們經常會看到外邊看上去陽光開朗的人其實有抑郁自殺傾向,偉大的喜劇演員很多都是自閉抑郁患者,他們就是為了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而做的其他方面的犧牲,這個無所謂對錯,全看在角色之間如何選擇,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生,因為情理難過,而突破就在于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