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或許只是你一直沒有發現而已。
現實往往比想象來的更為嚴峻和殘酷:
1、我們可以信手拈來外在環境或者他人的種種不是,卻對自身的盲區毫無察覺;
2、現有知識和能力水平低下,我們卻奢望一條充滿神跡的道路,最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獲得想要的金錢、社會地位,以及成就感;
3、不斷跳槽不斷試錯之后,我們忘記了自己原本一無所有的事實,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很厲害,“最終,所有的累積乘上了一個零,須臾之間化為烏有”。
一、
咨詢者張瑤(化名)焦慮不已。
93年出生的張瑤學的酒店管理專業,大專學歷,畢業后先是去到一家酒店做服務生,因嫌工作太累太辛苦,便辭去了這份工作,正好她在大學期間考到了會計證,便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一家財務公司實習,通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工資逐漸漲到了2000元左右。
后來有一天,張瑤看到稅務局募窗口服務人員的消息,家人覺得能進稅務局上班當然最好。
通過面試上崗后,張瑤才得知窗口服務人員屬于編外人員,工資也不高,她覺得并不能學到什么東西,所以沒過三個月就辭職了。
離職后的張瑤希望擺脫坐在電腦前上班的模式,正巧看到一家公司的招投標助理崗位在招人,一看工作內容是偏文職類的,對于專業沒有太高要求,二看這份工作偶爾還能隨著項目去外地出差什么的,不用一直對著電腦,便來到了這家公司。
但三個月不到,張瑤發覺自己對招投標專業知識嚴重匱乏,并且一點兒也沒有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不想鉆研,她說自己一是沒有專業優勢,二是看到這些格式化的標書就一臉懵,完全掌握不到招投標行業的工作要點,便斷定自己不是這塊料倉促離職。
張瑤又去嘗試保險銷售的工作,她想克服自己的內向性格,希望可以通過銷售崗位的鍛煉讓自己變得外向一些,后來才發現這完全是個坑,每天大大小小的保險培訓是不少,自己也被說動了心買了好幾種保險,但她發現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拉不到保單出不了業績,狼狽收場。
張瑤就這樣一路折騰,兜兜轉轉一圈后,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不多,便來到一家小公司做內賬會計。
遺憾的是,雖然張瑤嘗試了不少,卻始終沒有較好的工作體驗,包括這份會計工作。
年后的她開始糾結要不要辭職,但又害怕和之前一樣到頭來一無所得,前來向我咨詢求助。
二、
咨詢的前三十分鐘,我通過提問試圖挖掘更多的信息點,這樣才能便于對張瑤的處境做出客觀公正的診斷。
當我對張瑤的情況進行了系統的了解,以及通過價值觀、能力等各步驟進行了排查之后,我對張瑤說了這么一番話——
“接下來的話可能會有點扎心,但既然你找到了我,我就要對你說真話。坦白來說,在前面三四十分鐘的交流中,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是,你內心深處或許藏著這么一份職業訴求,那就是,你希望從事這樣一份行業或職業,風險低,起步也不要有太多的苛刻條件,可以做很久,而且還能賺很多錢,當然了,前提還要是你喜歡的,光喜歡還不夠的,還要是擅長的......”
張瑤表示認同:“沒錯,老師,我就是這樣認為的,難道這樣有什么問題嗎?我們在尋求職業定位的時候,不正是應該從喜歡且擅長的方向入手,然后持續做下去,同時能獲得不菲的收入嗎?”
“只能說,你的愿望很美好,但現實是殘酷的。如果現實能和你想象的一樣,我想你大約也不會找到我了吧。”
我和張瑤大致說了以下兩點。
三、
1、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工作,莫過于準入門檻超低的工作
舉個例子來說。
曾經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題引發很多人的關注,那就是——
“為什么大部分網絡作家都掙不了錢,還那么多人去當網絡作家?”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頂部人士的高收入帶來的示范效應+準入門檻超低。”
這就是很多人的困境所在,一方面看到頂部人士的風光無限,另一方面卻不知道的是,頂部人士可能只是人群中的1%的比例,絕大多數沒有熬到頂部的人,都成了他人的墊腳石。
例如,你看心理咨詢師好像很賺錢,但你不知道的是,全國99%以上的心理咨詢師實則掙不到錢。
——現實中有些職業就是這樣,看上去人人都能做,但真正做到頂部的少之又少。
類似張瑤之前做的保險銷售,就是典型的這種類型的工作。
我們看著少數的銷售精英鼓吹年入百萬,但你不知道的是,有多少基層業務員還拼命在生存線上掙扎?
于是,這些營銷包裝出來的一夜逆襲的故事,花個幾十元儼然就能買到手的成功秘笈,給你我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錯覺,那就是,你誤認為自己只要嘗試,就一定能成功。
2、想做和能做之間,隔著能力、資源和運氣
當我說出這個真相之后,視頻那端的張瑤,嘴角似乎抽動了一下。
“老師,我現在的感受糟糕極了,我原以為咨詢能夠給我指一條明路,怎么聊著聊著,我覺得自己更加迷茫了?”說著,她的眼眶濕潤了。
我告訴張瑤,承認真相自然會讓你很不舒服,但是咨詢的價值在于,如果你真的想創造一個能夠夠得著的未來,首先就需要打碎腦海中不切實際的幻想。
敢于咨詢的人本身就是勇士,因為咨詢本身就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痛苦與失望,它是一次將你的夢想打碎、再將你拉回現實、再從現實世界中切入找尋出路的過程,而絕非一場異想天開的意淫。
成功的本質是什么?
兩個字,概率。
什么樣的領域,成功的概率越大?
答案恰恰是,高準入門檻的領域。
而如果你的起點本身就不高,你就必須選擇重塑自我,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對普通人來說,并不存在所謂的捷徑,更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四、
如果你想在職場中立足,并且有長遠的發展,至少保證三點。
1、不論你未來如何橫向拓展,你首先要立足現在,在專業能力上下功夫
要知道,通用能力本身并不值錢,它更像是一種附加值,唯有植根于專業能力之上,則通用能力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這就好比,銷售中的溝通及口才能力是通用能力,但如果一個銷售員對于專業知識不精通,其滔滔不絕的推薦無形中反而會影響成單的效果,意向客戶通常不會因為某個銷售員口才好就直接掏腰包的。
這一點上,我自己就有切身體會。
幾年前,我和先生打算買房,找過兩家比較有名的房產中介公司,一家的業務員是一位略顯憨厚木訥的A,另一家的業務員則是一位看似外向親切的B。
A和B和我推薦了同一個小區的兩個相近房源,房屋情況都差不多,由于涉及到公積金買房,我便同時向A和B打聽最新的公積金貸款政策,我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我買下這套房子,公積金能貸款多少年,該如何辦理這些手續,等等。
那位A告訴我,按照最新政策,只能辦理10年左右的公積金貸款;而那位B則告訴我,放心,貸個20年沒有問題。
兩位業務員的說辭出入很大,我便找到了公積金貸款部門詢問情況。
得到的回復和B一樣。
這個時候,我對A的看法不僅僅是他的性格木訥,而是他的業務能力實在不咋地,對于政策了解的不充分,所以后來我選擇了B推薦的房源。
后來,A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我都婉言拒絕了,我不知道多年后的A會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性格導致自己無法成單,但站在我的角度來看,讓我沒有選擇他的原因在于他的專業水平不足。
這件事也讓我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漸漸發覺,有時候我們過分強調諸如溝通、表達等通用能力,卻對專業這種硬核能力較少提及。
在我看來,一個銷售員可以不用口若懸河,況且我是理性思維特質,天生并不喜歡過分熱情的銷售員,所以,只要對方能展現出足夠專業的一面,我愿意做個爽快的消費者。
因此,我告訴張瑤,我不管你未來怎么選擇,咨詢后的你是繼續做保險銷售也好,還是做財務也罷,你都得立足專業本身,你要做保險銷售,那就好好學習保險知識;你要做會計,請務必將財務知識重頭學一遍。
畢竟大學四年學習的東西有限,同時很多還是和社會脫節的,唯有不斷學習,你才能勝任一份工作,這是起碼的職業要求。
2、不愿花精力在小事上,更難在大事上百分百投入
張瑤撅起了小嘴,看得出來,她對我的建議似乎并不感興趣。
“可是老師,我就是對基層工作不感興趣,我覺得它們都太瑣碎了,我要的,是能夠讓我孤注一擲的大事業。”張瑤說。
這就是我需要和她澄清的第二點,任何一項工作,你要想賺的比別人多,就必須學會和時間成為盟友。
曾經,有個諾比爾的玩笑話是這樣說的——
這個領域,你的對手都死光了,這獎不給你給誰?
你活得長,你的作品足夠多,說不定哪個就砸中了大獎。
放在職場中,這兩條法則同樣適用。
在一家公司里,什么樣的人容易被提拔?
主要看兩點——
熟悉公司的人本來就沒有幾個,老員工也差不多走光了,不提拔你提拔誰?
你呆的夠久,你對公司的情況就越了解,對老板的風格和脾氣摸得就更準確,說不定哪天就會有機會降臨在你的頭上。
不過這里有兩大前提:一是行業趨勢及大環境都不錯,二是領導人有魄力能成事。
3、即便知道了可能的天賦,也得經過努力才能變成能力
在整個咨詢過程中,我發現張瑤有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但凡我給出一個建議,她想的不是如何落地實施,而是想方設法從我的邏輯中尋找漏洞,試圖證明我給到的建議是不可行的。
“張瑤,我覺得必須和你說一點我觀察到的重要信息。”
我嚴肅而略帶鄭重的口吻讓張瑤終于停止了辯駁:“好的,老師,你說吧。”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思維實則是批判性思維,也就是說,在面對他人或外在環境壓力的時候,你傾向于尋找漏洞,你充分說明,首先你是具備一定的邏輯能力的,其次你對你認為的道理很執著,這份執著讓我很受觸動。但我實在覺得可惜啊,如果你能把這份執著放在任何一份工作中,我想都不會是今天這般困境吧?”
顯然,張瑤沒想到我會說出這番話,視頻那端的她怔住了幾秒鐘,突然流下淚來:“老師,實不相瞞,在你之前,我找過好幾個咨詢師,他們都被我的辯駁弄得啞口無言......”
我明白,張瑤此刻的淚水更像是對自己多年以來的不滿及敵意的消解,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她才真正愿意接受我的建議。
我告訴張瑤,雖然她在邏輯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賦,但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才能最終變成優勢能力,所以從我的觀察和經驗來看,做會計可能是她為數不多的、可以有所發展的自救之路。
綜合她的特質,我給到張瑤最終的建議是,建議在財務領域發展,不過開始最好規避財務管理和金融領域,不妨從成本及分析類崗位入手,讓自己漸漸強大起來,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并不重要。”——特德·姜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咨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咨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咨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干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當當、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