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裝了微信之后,基本上常用就是三大功能:語音通信、朋友圈的各種吐槽和轉發文章,還有就是閱讀各種微信的公眾訂閱號。最早搜索這些公眾號基本以飲食類為主,例如星巴克和太平洋咖啡,而當微博上的一眾名人開始意識到微信的廣泛影響而陸續開設自己的公眾微信平臺后,我又陸陸續續地加了這些微信號。自然,這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每天打開微信,收到最多的并非朋友或家人的消息,而是來自于這類公眾平臺的推送。
新鮮的事物總是可以興奮三兩天的,在剛開始的時候,我的確興致勃勃地讀了這些文章,但熱勁過了之后,我發現自己越發沒有耐心去看這些推送的文字。除了個別的賬號例如Mactalk,既有技術含量又相當風趣輕松,每天都相當令人期待。但某些賬號、尤其是我訂閱的關于讀書的賬號,不少內容基本以摘錄書籍為主,這對我而言則顯得相當雞肋:如果我對那本書感興趣,我會直接找來看而不是看摘錄,例如毛姆的作品。如果我實在沒有興趣,哪怕是華人圖書館借閱第一位的金庸小說,我也不會沉迷其中。而微信閱讀的一個最大問題,可能還是技術的支援,也許是我的TD網絡太差,經常打不開內容,特別是大量圖片加載的情況下,會直接讓我將這些訂閱的內容全部刪除。如此一來,訂閱多少都是無關緊要的,最初的時候我們以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閱讀獲得更多的知識,看來只是一廂情愿的做法。
我常常在想,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微博最近流傳“關于讀書的九句話”,其中有一句是“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钡陂喿x碎片化的微博上發現讀書的作用,本身就很有咀嚼的意思:微博就是要在最短的文字里給予你最多的信息,但要注意這些信息未必是正確的;而我們之所以熱衷于微博或者微信的閱讀,也是希望能夠在快速的閱讀中盡量得到我們需要的東西。但正如麥當勞肯德基可以填飽肚子但沒有什么營養一樣,這些微博或者微信的文章帶給我們的,并非一種系統而且可以專注的閱讀范疇。如同我們在農田里摘個玉米又抱個西瓜,但并不清楚這些材料和我們最后要做的那頓晚餐有什么關系。既然如此,還不如好好沉下心來讀讀自己喜歡的著作,哪怕是心靈雞湯的大眾讀物,也總比在微信上東湊西拼的來得正規一些。
曾經有客人到家里來看到我的書柜,然后說了句:“真是個讀書人啊,我家里一本書都沒有。”我聽了后想了很多。如果在微信之前我們都沒有閱讀的習慣,那么網絡越發泛濫之后,我們更難以形成一種閱讀的慣性。現代人太行色匆匆,就連閱讀也變得功利起來,老是希望讀完一些東西后就能將其從精神轉化為物質,所以你會看到,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最終上面的信息都是同質化了:要么就是心靈雞湯,要么就是成功勵志,要么就是健康寶典,要么就是政經內幕??墒?,我們的心靈追求呢?我們是否還記得最初閱讀的那種樂趣呢?還是放下手機和電腦,好好讀讀自己久違了的名著吧。是的,敲完這篇東西,我準備繼續看毛姆的《圣誕假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