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應該給孩子們的童年多些美好的想象。
其一孩子的定義是什么?
是不成熟,心智不完善,是情緒敏感,一句話叫做“孩子脾氣”
沒有理由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這不是孩子的錯,人的成長曲線就是這樣的。成熟穩重的處事方式,強大心智模式,以及穩定的情緒狀態,依托于什么?
是經歷,是經驗,但是一個孩子他能有多少經歷經驗,你讓他早早的接受現實的各種競爭、失敗,不能哭、不能鬧、要成長要總結反思,然后起早貪黑?這是成人的標準!!多辛苦啊!大人這么做都受不了,我們已經活的很累了,然后就強行加在孩子身上?
不行的……
家長都做不好拿什么教孩子
其次,孩子的情緒和心智的發展肯定沒有大人堅強,遇到事情挫折搞不好就變成了自我懷疑和否定,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
而且現在還有一個詞叫“斷奶”,說的就是20多30歲的人心智還不成熟…
早早的接觸現實社會的殘酷,對于家長的要求更高,要及時觀察鼓勵,還要給予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面對孩子可能突然到來情緒崩潰,要正確引導,要幫助鼓勵恢復。但是很多爹媽自己情緒都不對工作還忙,以及自己都做不好怎么教育孩子?
我怎么看?
但是通過童話的引導,構建合理的道德觀和穩定情緒狀態,逐步的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用童話幫助孩子培養一個自我學習成長糾錯的一個狀態,這對他今后進入終身學習是有好處的。
得到商城里各種童話書籍和兒童成長專欄說的就是這樣的。
孩子嘛,玩就好了,著急做什么,重要的是孩子能夠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個自我迭代升級糾錯的習慣,這就夠了。
人的終極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相對的,幸不幸福在于主觀判斷。
一個童年里只有奧數,競爭,現實…這種童年能有一個好的情緒狀態嗎?就算是長大后得到了一定的成功,心靈心智的缺失、美好向往的缺席能夠幸福的起來嘛?
如果一個人的童年都感覺不快樂,那么這個人的一輩子該有多可悲?
綜上所述,我認為給孩子童話,逐步培養,可能是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