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星
一、‘神靈與這片土地’是發星老師最近完成的一首長詩,今早重讀,意義重大,不管是對于其個體寫作生涯或地域詩歌寫作群體都具有總結性意義,當然,限篇幅此短文暫不談群體寫作,就談談這首長詩在詩人寫作生涯中重要詩學意義。①本體讓位于經驗,詩歌從個體經驗中獲得解放, 詩人一改以前的寫作風格,直接從本體切入(個體經驗直覺),只是在用詞上有意無意的選用了一些具有地域符號的意象,使大涼山在文字中流動了起來。②從泛文體寫作到單一寫作的成型,據我所知詩人是國內最先進行泛文體寫作者之一,其長詩《大西南九十九個經詞》就是代表,而且非常成功,“泛”有探索之意,是詩人為突破某種可能的寫作策略,可以這樣說。而單一則走向成熟,成型之意,長詩‘神靈與這片土地’就是這樣一首作品,不管是在技巧的運用上還是詩人的哲思上都表現出老辣之勁,讀后讓人回味無窮。3地域詩歌寫作。作為地域詩歌寫作的提出者與倡導者詩人的詩寫自然離不開詩歌的地域緯度,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詩歌寫作都離不開地域性。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地域’是用意象來限制的嗎?比如彝區的畢摩、索瑪等,藏區的青稞,酥油等?肯定不是,也不僅僅如此,比如,花園、地鐵站、機場、廣場、陽光……,詩歌寫作我們更多的是用瞬間的超經驗表現,所以可以這樣說詩歌中只要出現了具體的意象實詞就出現了地域性,這是由漢語言這種文字本身所決定的,我們還是回到本詩,詩人以神靈與土地為題,二者更多的是相互夙愿的關系,使內部達成了某種契合,在精神中形成某種地域詩寫品質,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實物描寫上。④詩人對時間是敏感的尤其大詩人或稱為時間的焦慮更合適,在這首長詩中詩人對形而上,時間,存在的追思是非常明顯的,這種追思并非漫無目的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根性詩想。當遇到時間焦慮,部分詩人會選擇頹蕩苦臉相對而詩人沒有因為他的詩歌根性讓他具備了一種博愛精神,所以此長詩中詩人很容易直接用愛消解掉了物的原型,把大涼山當做了一個真正的情人,愛人傾訴,進行時間的追問
二、《大敦煌》是我讀過漢語詩歌中最恢宏的一部大詩,精彩至極,只是哲思,詩歌美學稍微欠缺了一點,這是一大遺憾,我不止讀一遍,新體會,新詩想,新感知……這就是根性詩歌寫作所追求的方向之一,詩劇、片段融合抒寫……太漂亮,這是當下整的漢語詩歌所缺少的一種詩歌品質:敦煌以北,王者手執經卷,在歌唱,而發星先生的長詩《神靈與這片土地》某些方面彌補了《大敦煌》的不足。一個寫作者如沒了最初那種詞語的敏感度,是最大的困難,而且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時間,個人本體生存經驗,但長詩《神靈與這片土地》處理得極好,就像詩歌寫作到達一個頂,他就是屬于整個人類的精神譜系。其實英語和世界其他語種最大的距離:英語語種很多大師早已寫出世界級的作品(高度成熟)達到了某種極致,而其他語種還沒有出現:現代漢語,俄語……,現在來看俄羅斯白銀時代,成熟的作品很少,是那場運動給俄文學史增加色彩了,運動影響巨大,超出了詩歌文本,但發星先生拋開其提出的地域詩歌寫作流派,其個體寫作也達到了詩歌寫作某種澄明之境。白銀時代的那幾位天才性質的詩人和艾略特,荷爾德林……這些世界巨匠(詩歌皇帝)相比,距離還是有一截的。每一個先鋒詩人都十分自負,之因為自負,他(她)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知,不認死理,不想規規矩矩模仿寫作,有些詩人說的“造天”“孕天”意識,這也是一個時代向前發展的初始,也包括詩歌史,付出的代價是具大的,簡單說這應該就是先鋒意識,即你要提出偉大的理論出來,那也是非一般的,準備著迎接一切精神物質上的苦難,作為寫作者,我們應該有種意識,自己的寫作必須和別人的不同,別人寫過的已經不值得你去詩寫了,民刊最大的特點就是異質化,不管是思想,精神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大師修為,所以閱讀,體悟都很重要,哲學,美學……漸漸性的在引導你的詩寫,尤其對于詩學從自發到自覺,也是一個過程,而且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困境,任何事都要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去克服,作為個體的自己。一個大師級的詩人,外部事件是沒法打擾他的,他的精神世界早已自給自足,天,地,玄,黃,一個大詩人融入了世界但始終保持個體的獨立性,獨立成山,處江湖可以獨善其身。
夢亦非:
詩人必須把自己置于0度以下寫作,存活,思考,0度和可能這兩個詞貫穿一個詩人尤其優秀詩人的一生,這是羅蘭巴特思想最高級的地方,“可能”兩字太有魅力,讓人身陷其中,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蠱惑人繼續詩行,也有種內部破碎,清空的力量。超現實和深度意象一個共同點是用物象表現一些非理性經驗,這是其最大的成功之處,你是不是位優秀的詩人很大意義上:你為詩歌提供了什么可能,可能兩字太重要。對于夢亦非我很想和他在一個傍晚喝茶,抽煙,談詩,無語……
湄子:
湄子:現代女詩人。原名吳超梅,1978年元月生于都柳江畔的一個叫壩街的小村莊,1998年7月畢業于貴州省三都民族師范學校,于同年10月在壩街鄉的羊甕小學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于2001年9月調到巫不民校任教。從1998年開始從事長詩創作,多年來在黔南的山中靜靜地讀詩、寫詩。【獨立】“地域詩歌寫作群體”同仁。晚上一般沒有發動態的習慣但今晚例外,湄子,早年間就聽過其大名,沒想到的是,居然是位女俠客,太意外了,發星老師剛剛微我,為她和她的詩激動,鼓掌,喝彩,有些詩人40歲就寫不動或開始下坡路,但湄子不然,她的詩越來越成熟。湄子的詩單從成熟度講,遠超貴州三劍客之一的西楚,西楚趨于天才性詩人詩寫有質感而湄詩穩,狠,準,湄心,湄骨,獨樹一幟。
阿庫烏霧
阿庫烏霧:“彝族母語現代詩”的創造者,“混血寫作”的提出者,以一首《招魂》響譽詩壇,尤其后期成型的阿庫式散文詩更是自成一體,給彝族漢語詩歌提供很多借鑒的可能性。這里不能面面俱到,就拿首早期短詩出來進行個案式分析,詩如下:巖羊/那是一只多年獨居/峭壁與峭壁之間/不安分的老羊/每個黃昏讓目光的野果/結回到巖壁高處/偶爾從幽深的裂隙/伸出的草木四季如秋/每個清晨用堅硬的老蹄/叩亮一些屬于巖石的音符/那是一只從沒聽到過/槍聲的 巖羊/是一塊自由運動著的/曠古的巖石/很多年以后/它其實是一面不曾有過銘文的/碑/從此 山里的石頭/莫名地 多了些/不可思議的/重量《巖羊》。彝人崇尚萬物有靈,加之地域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彝族詩歌雖然用漢語表達但帶了很強的藝術性,原創性在里邊,葫蘆,鷹……崇拜,巖羊屬其中之一,而該詩直接以巖羊為題目,內容自然和巖羊離不開了,首先我們來看這只巖羊:從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只孤傲的、堅強的、果敢的、沒聽過槍聲樸實善良的巖羊,其實讀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原來詩人并非在寫巖羊,而是通過巖羊刻畫出了彝族人的性格等,這是詩文本內容,現在我們通過詩人寫作時代加以引伸出一些詩學問題,我們清楚這首短詩是詩人早期的代表作也就是整個漢語朦朧詩歌后期階段的作品,朦朧詩的最大特點:帶有某種英雄色彩,崇高感,使命感等,詩人受此影響是肯定的,只不果這種影響被詩人轉化成了阿庫烏霧式的詩歌寫作方式,帶有很強的民族,個人色彩。這樣的寫作始終伴隨著詩人直到后期散文式寫作才得已擺脫。
孫守紅
孫守紅,甲子年生,貴州定南人。字守一;號源清居士;好古、嗜書、喜酒、愛詩;2004走向了詩歌的荒原。2015年,倡導并踐行續脈詩寫。同年創辦民刊《大荒》。2018年在《大荒》第四輯上提出“黎明詩學”,以“大荒”為平臺,推動續脈詩寫與黎明詩學。2018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詩學專著《續脈箋語》。我們應該把40歲之前所有作品視'為練習之作,把自己當做一個學徒來看待。英語和世界其他語種最大的距離:英語語種很多大師早已寫出世界級的作品(高度成熟)達到了某種極致,而其他語種還沒有出現:現代漢語,俄語……,現在來看俄羅斯白銀時代,成熟的作品很少,是那場運動給俄文學史增加色彩了,運動影響巨大,超出了詩歌文本,白銀時代的那幾位詩神和艾略特,荷爾德林……這些世界巨匠(詩歌皇帝)相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作為續脈,黎明詩學的提出者守紅兄長除了夯實的理論還應該寫出更多漂亮的詩文本。
沙輝:
和詩人沙輝相識很早,高一下學期,他上《靈風》頭條,那首詩大意還記得,末位寫有:一氣呵成字樣,剛好那期也有我。好激動,對我們這些學生是很大的鼓勵,我們本縣有詩人,對我們寫作動力是超大的,當時我知道的還有民中老師邱志忠,他們是鹽源最早一批詩人。鹽源四面環山,交通閉塞,間接性阻礙了與外界的交流尤其文學。在我上高中之前我根本沒有彝族詩人這個概念,更不可能得到課本外的詩歌讀物,好有戲劇性意味嘛,只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在模仿著課本里有限詩作的莫名狀,浪費了我很多時間。回到正題,沙輝前期作品免不了教科書式的灰色影子,在詩歌探索方面沒有寫出實質性的作品,在遇到地域詩人寫作后才提出了祖先情結寫作,寫出了一些優秀具有本土底色的作品。
魯娟
‘干凈’‘神(靈)性’是魯娟詩歌的最大的特質,就像大涼山黃昏時的彩霞、阿妹的百褶裙飄蕩在天邊,可落寞、可溫情……看起來近乎一種殘忍的美,這,一方面來自詩人自身的詩歌寫作才華,另一方面和詩人生長的地域文化等離不開。我想 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句詩來形容是最好不過的了,沒有刻意的去為詩而詩,魯娟并非那種靠技巧取勝的詩人,她的每一首詩歌是從心靈里面歌吟而出的。
阿索拉毅:
阿索拉毅,男,彝族,1979年1月生于樂山市峨邊縣,先后在《詩歌月刊》《中國詩歌》《存在》《作品》《新大陸》《星星》《文藝報》等發表詩文作品50萬字。作品入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5年詩歌》《中國當代漢詩年鑒》《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詩歌》《輞川》《神性寫作》《2009年中國詩歌民刊年選》等總結性文集。主編《中國彝族現代詩全集1980-2012》上下卷、《中國彝族當代詩歌大系》共四卷、《中國當代百名彝族女詩人詩選》上下卷、《中國彝族現代詩人檔案》《擋不住的美麗—“甘嫫阿妞”同題詩作品》《火把魂》等28部700萬字。原民刊《此岸》主編,創立“彝詩館”及相關網站平臺,并設立民間"中國彝族詩歌獎"。對于阿索拉毅很多朋友映像更多停留在對彝族現代詩等做出的功績上,其實他在詩文本評論上也寫出了非凡之作,但和很多詩人一樣,后勁不足,缺少中年詩人更為成熟老辣的作品。
吉狄兆林:
在我看來,吉狄兆林詩寫有如下意義、A,探索性、開彝口語詩之先河,這點比較重要,而且本質上有別于其他動不動就掏出下體,自得其樂的口語寫作者。B,民族文化的擔承、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使邊緣少數民族文化更加邊緣化,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而詩人回歸母性文化繼承、根性寫作就尤顯重要了。C,廣泛的普世價值,詩歌以其獨有的抒情方式,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告訴人們認識生活,創造幸福生活。綜述,詩人吉狄兆林用其幽默詼諧又不失機智的口語表現了一個(族人〉多彩多姿內心世界。
鄭小瓊
被貫以打工詩人的鄭小瓊其實早已脫離了這個標簽,就像任何一個優秀的詩人最終追求的是詩歌本質,鄭小瓊的出現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吉克布
吉克 布,女,彝族,詩人。可以說吉克布是一位才女,不僅能寫還會畫,還有手工業等等,名副其實的才女,其實她的專業是繪畫,據我所知她的碩士,博士皆攻的繪畫,現在高校任教,從這點來看詩歌只是她的業余,但是業余她也能玩得如此之好,這就不得不讓很多人羨慕了,哈哈,轉正題。以筆者有限的閱讀量,《日史博克》一詩是吉克布詩寫的一個分水嶺,前期的作品大多帶有生澀模仿的痕跡,作品沒經過現場經驗化處理帶有局限性或詩性的閥域性不是很強,而《媽媽》是后期的開山之作,一出手,好評如潮,引起局部關注,響應,這里可以多說幾句,大涼山女性‘獨立’‘審黑’寫作吉克布是一位重要詩人,她的《不愿做大涼山的孩子》《她們十八歲》《外婆》等都是最好詮釋,也是這點賦予了她不僅僅是一個寫詩的人,她的詩歌寫作因見證性,歷史性更加有意義。我們還是拿首詩出來分析: 她們坐在黑暗里,松枝是她們的/點燃生活/生活像嘴里咀嚼的苦蕎/苦是苦點,但又香甜/她們堅信不疑,苦蕎/是祖先接受神示/種下的糧食/她們凝望夜空/浩瀚的是深深的眼睛/鎖住月亮/月亮是藍色的/一些憂愁淌在血液里,自古無解(她們十八歲.第二節),一直以來彝族女性給人的感覺都是高貴的,這源以她們的自尊自強,勤勞善良,樸實無華,就算生活苦點她們從未抱怨過什么,她們只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點她們堅信不疑。她們是永浴高地陽光的女人/我的外祖母,我的母親/我血緣里的姊妹/她們十八歲/托起乳房飽滿的日子/扎進一切瑣碎的世俗里/種植糧食,打柴喂馬/編織過冬的披氈/或者參與斗爭/攪入不尋常的事件里/當她們抬起頭,已是暮年。(她們十八歲.第四節)這就是彝族女性,偉大而充滿苦澀。回到吉克布的詩寫場域,吉克布目前最出色的作品大多和大涼山自己的家族史,女性等有關,限定在‘此在’坐標緯度,這值得詩人自己和我們進一步思考。
孫謙
孫謙的詩歌寫作是現當代少數民族最成功案例之一,“致力于在經驗感知中探索人性與存在的多重主題:如文化歷史的再發現,土地倫理,孤獨與鄉愁,生死與時間,宗教感知與心理分析等等”,這幾句恰當的總結出了其詩寫的特點及緯度,為了方便還是附首詩分析:正午的陽光格外強烈/人們站到大殿的陰影下以求平靜/我盡力傾聽,出自異域音調的贊念/自治之光突然轉變了方位/是的,我應該了解這些陰影/無論它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有時吸引我的,是我不斷逃避的事物/罪在這里打上了它的烙印/抑或,可為懺悔爭得一席之地/我仔細查看晃動的各色人跡/在光影之間投以眼神的憐憫/而遺忘正藉助一個反作用,介入其中/沒有誰向我揭示一個出乎預料的結局/美和痛是心上的同一個疾病/光和陰正在拋撒它,春天的花粉《義烏清真大寺》。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群體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也是我國回民行齋沐戒的地方,自尼采宣布上帝死了過后,很多人走上了極端之路,個我主義,超我主義,詩人則走上了獻祭的道路,而詩人孫謙則很好的平衡了兩者的關系,相互成就,相互依憑。為什么孫謙能夠從眾多少數民族寫作者中脫穎而出①根性(存在)寫作,也可以叫經驗寫作,這個保證了詩歌寫作的有效性,探索性,反思性,覺悟性本土性②技術層面而言前衛性。就筆者有限的閱讀量詩人是詩技最扎實的少數民族詩人之一。就此詩而言說的是詩人在義烏清真寺的瞬間經驗悟領,詩人憑借自己的出色的詩技,想象力,以不可言說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瞬間此在經驗,詩中融雜了人性,悲憫,宗教等等,讓詩歌最靈性的部分在清真寺激蕩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