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羅輯思維里最近又推薦了幾本看起來不錯的書,在去上班的地鐵上你熱血沸騰地刷一下就買下了,想著又可以拍照發朋友圈秀逼格了,心里美滋滋的,仿佛那幾本書全世界就你一人看過,所以會比誰都顯得有深度。
書終于到了,你從中選了一本在顏色上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翻開來看,目錄和序全部省略,直接從第一頁一字不落地往下看,你甚至很有計劃,想著能幾天把它看完,因為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半個小時過去了,今天的閱讀任務50頁完成了,剩下這么多時間當然要用來放松,于是,你心滿意足的開始了持續三小時的追劇計劃,心里還特別有成就感,勞逸結合的感覺真好。
某天你從一篇公眾號文章里看到誰誰在短期內從英語學渣逆襲成了學霸,而且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月薪從3000直接到了30000。你又開始勵志了,覺得自己的英語還過得去,不至于是學渣,稍微再加把勁就完全可以達到優秀的水平。于是你立馬在手機里下載了文中推薦的學習英語app,大致瀏覽一下,理所當然地想到最基本的肯定是先背單詞,所以,你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背完50個單詞。
第二天一早睜開眼決定背10個,中午等外賣時背10個,晚上下班路上背10個,睡覺前背20個,終于,50個背完了,今天的英語學習任務完成。再也不用擔心帶著焦慮入睡了,感覺真充實。
你注冊簡書后發現可以在上面發表文章,而且幾乎是寫什么都可以,看到那些成為簡書簽約作者的人有了很多商業機會,你又覺得自己在高中的語文成績還不錯,寫文章有兩把刷子,相信多寫寫就會寫出名堂來,有一天你也可以成為簽約作者。
這個周末你就開始了文章創作,但是一時半會兒沒有想好寫什么題材,想著就隨便寫點吧,流水賬也可以,反正只要動筆寫就會有人看。于是你真的就隨便寫了1000多字,主題是什么你自己都不能定義。但是你堅信,堅持寫下去文章質量就會越來越好。
02
我們很多人應該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努力想把自己變好,想掌握更多的技能變得更優秀,覺得提升自己刻不容緩,但凡自己能夠夠得著的事情一個也不想放過,對自己的投資在金錢上絲毫不吝嗇。這確實是我們在奮斗的路上應該有的狀態,不斷學習、爭取進步、眼光放長遠。
然而,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真的進步了嗎?
讀了100本書是否讓你有了認知上的躍進?背了5000個單詞放到英文句子里真的會用?寫了100篇文章讓你收獲了多少粉絲?
并不是要否定我們的勤奮努力,只是在努力背后我們是否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總是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相信進步是一點一滴積累的。覺得書讀得多了總有一天會厚積薄發、單詞記得多了會從量變引起質變、文章寫得多了會讓文采變好。這些都沒錯,都是很多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的。但是,在努力了這么久之后你是不是發現:
大多數書的內容都沒記住,沒學到東西,更不用說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了,別人請教你你仍然只能說“那本書不錯啊”,但對其中的觀點一點都想不起來;某個單詞的意思貌似是記住了,但是到了某篇文章中你還是不知道它具體是哪個意思,還得借助有道再查一遍;寫了那么多文章并沒有收到多少關注,閱讀量也大多在兩位數。
為什么?我們明明每天都把生活和學習安排得很充實,怎么沒有太大的效果?一切好像陷入了死循環里,努力—沒效果—再努力—沒效果,整個過程是封閉的“輪回”,而不是螺旋上升的狀態。
03
因為我們總是選擇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來努力,總是順著人性來,人天生都是貪圖享樂的,我們懶得去做讓自己感到艱難的事,我們壓根就沒有多渴望把目標搞定。每天把目標定在閱讀50頁書太容易了,機械似的從頭看到尾,半小時輕松搞定就不需想其它;每天50個單詞的量跟高中比起來簡直太小菜,甚至都不必檢驗到底記沒記?。晃恼轮灰醋謹祵懲昃退阃晔?,閱讀量就靠天意了。長此以往下去,收獲并沒有太大,因而你會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個假腦子。
在做一件事情時如果想提高效率、以讓自己真正有進步為前提,首先得以目標為導向問一些問題:
我最近遇到了哪些需要解決的事情?閱讀某些書能給我解決這些問題的一點啟示嗎?我要通過什么渠道去尋找這樣的高質量書籍?背了單詞就能學好英語?僅僅提高口語需要背那么多單詞嗎?在簡書上寫文章是為了提高寫作能力還是為了成為簽約作者?等等諸如此類在行動之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一步是為了跳出“思維舒適區”,克服思維懶惰,打破順理成章的想當然的思維方式,拒絕做思維上的“伸手黨”。
這些問題有了答案后再就是策略以及行動上的“破局”:
看書不一定要從第一頁開始,先看看豆瓣評分以及目錄,找出對自己最有價值的那幾章,看時做好讀書筆記,再將前后章節串聯起來轉述給別人聽,倒逼自己輸出,也許才會實現認知躍遷;單詞書暫時可以放在一邊,不要總暗示自己的英語不好,用自己已有的英語水平在谷歌搜索、維基百科等網站上找到大量英語資料,邊應用邊學習;花時間在簡書上分析熱門文章的特點,不要閉門造車,找到自己擅長的專題,并持續性的專注于此,多與其他人互動,可能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這整個過程會讓你感覺有些堅持不下去的痛苦,需要忍受煎熬和壓力,但這正是在不知不覺中搭建事情的正循環系統所要經歷的,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打磨、去適應這些逆人性的操作。
這些是我在閱讀了《躍遷》這本書后的一點啟發。我們一直怕自己不夠勤奮,但是更害怕勤奮過后毫無收獲,除非你只是想隨便找點事做不讓自己閑著,否則真正能讓自己能力得到躍遷的事都不是那么令人舒適的,是逆人性的。這本書讓我趁機反思自己:我在堅持的事情是不是更好更有價值的事,我的努力方向有沒有偏離我的目標,這些事情有了預期上的成效嗎?我是不是也自然而然地選擇了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讀完這本書后我們都應該進行深度思考,調整自己,做一個高效勤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