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出租車沖進了正在機動車道上暴走的隊伍,造成一死兩傷。這個遭“重創”的暴走團,剛剛成立4天。隊長說,“雖然占用機動車道不對,但這件事情就是司機操作不當,作為一個駕駛員,絕對不應該出現這種行為”。
新聞圖:事發現場
與隊長的觀點截然相反,網絡輿論大多認為“暴走團屬于咎由自取”。一些媒體的標題也頗有些意思:神逆轉!女司機開車沖入暴走團,致1死多傷,但網友們卻都幫著女司機……如果是男司機撞人,大約不會刻意在性別上作文章上,其間暗含著一種歧視,即女性司機水平有限,容易出事。但是這一次,大家伙卻都幫著女司機了,可見,暴走團更不受人待見。
從這樣的表達里,可以感覺到歧視的鏈條正在發生變化,從女人轉到了老人,因為暴走團里大多數是老年人。老人的形象正在逆轉直下。傳統的倫理體系,講究尊老與敬老,老人們也多半是通達智慧慈愛的。如今,這一“美好”形象已然被“扶摔倒的老人被訛詐”,“搶占籃球場跳廣場舞”,“高音喇叭擾民”,“侵占機動車道暴走”等新聞徹底顛覆。網絡上流傳著一幅圖片:十年前,公交車站,背著書包上學的小朋友擠不過買菜的阿姨;十年后,想打籃球的年輕人,無奈地看著球場被跳廣場舞的大媽占領……網友們調侃: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新聞圖:廣場舞團與想打籃球的青年發生沖突
在國外的航班及旅游景地,我也確實見識過大叔大媽們的強悍。原本安靜的機艙,因為中老年旅行團的到來而喧囂沸騰。搶座位(其實根本沒什么好搶),占機艙行李架,然后對空姐提各種要求:舉著保溫杯要熱水,耳機不好使要換,空調太冷了要調高,座位不好要換……得知沒有多余的毛毯之后便抱怨:我這么大歲數了,凍病了誰負責?私自換座位被請回來之后義憤填膺:明明空著,為什么不讓我坐?那口氣做派感覺,就像飛機是自家的,想怎么著怎么著。我花了錢,你就該被我指使!
有時候,我還真有點兒為他們汗顏。確實咱中國強大了,您有錢了,可以在機場免稅店一人身上裹一件 burberry驕傲自豪,要求中文導購取這拿那,可人家只是一個人,縱有三頭六臂,也忙不您花啦啦一群人呼來換去。游船上,熱水免費,杯子收費。很快,滿餐廳就飄起“老壇酸菜”的味道,拿著碗裝方便面、保溫杯打熱水的中國大叔大媽奔走相告:快,有熱水,不要錢!服務生坐在一邊低頭翻雜志不說話,我很怕看她抬起頭來的眼光。甚至壞壞地想:沒有中文導購、熱水收費反倒更好!
為什么在一個有著尊老敬老傳統的社會,老年人的形象會變成這樣?有人說,這是缺少文化教養的一代人,在大革命大喇叭的喧囂中長大,沒有“精神底氣”,歲數大了更是以老賣老,無所顧忌。確實,少年時的教育和經歷,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行為方式,曾經在廣闊世界戰天斗地的人,與肩不能挑背不能扛的斯文書生有不同的氣質,個人經歷之外,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也在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公私邊界的不清。我們越來越強調和在意對私領域的尊重----這一點上,有一定的代際差別。我父母那一代,基本是把七大姨八大姑的事兒都當作自家事兒的,也不認為工資收入、住哪兒、電話號碼之類是個人隱私。所以,當半生不熟的親戚上來就問“你賺多少錢,娃大多了”之時,他們不覺得不妥,而我心里難免有戒備和抵觸。
但是,對私領域的保護與尊重,并沒有對等地體現在公共領域上。前些日子有新聞說,皇帝都不敢輕易走的天壇丹陛橋,卻成了很多人的“理療床”,光著膀子的,鋪著席子的,臥倒一大片,全都當漢白玉橋是自家的坑。為什么公廁里的手紙被成疊地撕掉帶走,以致不得不安裝人臉監測儀?都想著把“公家”的變“私人”呀。
新聞圖:天壇丹陛橋變成“理療床”
如果只強調對私領域的保護而忽視對公領域的敬畏,誰能保證今天強調個人隱私的年輕人,不會變成以后搶占籃球場、機動車道的大叔大媽?共享單車所遭遇的破壞,就是最好的例證。
比如規則意識的缺失。這是老生常談,也司空見慣。我開車過路口的時候,會抱怨行人不守規則亂闖;等我步行過馬路,又討厭汽車搶道。哈哈,隨著角色的不同,我的規則意識在發生轉變。而真正的規則,是在所有情況下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
你可以鄙視那些在機動車道上暴走的大叔大媽,甚至恨恨地罵兩聲撞死活該。可你敢理直氣壯地批評學校幼兒園門口亂停車,堵塞道路接送孩子的家長嗎?他們能讓整條馬路甚至幾條街交通癱瘓。我只敢在心里抱怨,不然的話,身邊的朋友會“拍死”我:有本事你去接接試試!
其實,肆無忌憚地占領機動車道暴走,和毫不客氣地在學校周邊停車,又有多少本質區別?如果運動場地少不是搶占籃球場的必然理由,停車場太遠不夠用同樣不意味著能隨意堵道。可見,缺失規則意識的,并不只是大叔大媽。只不過他們借助“年齡優勢”更加無所顧忌罷了。
你討厭大叔大媽們在公共場合大嚷大叫,可當你的孩子做出同樣的舉動,你是不是又以“只是個孩子”而希望別人不要與之計較?或者,用“你也帶個孩子試試”來為自己辯解?如果我們認為公眾場合應該舉止得當,那么,這些禮貌和教養對孩子和老人同樣適用。可往往,我們又是不是在區別對待?沒錯,孩子小不懂事,可很多時候不懂事的并不是孩子,為什么公眾場合,就咱家的“熊孩子”不乖?
新聞圖:學校門口送孩子的家長隊伍
有個不太老的年長朋友說:如果輿論社會從“敬老”轉為“懼老”,也就離“厭老”不遠。老人們對此最好有所警覺,別真的像老話說的那樣,倚老賣老。
我們生活在一個即將老齡化的社會,也都終將變老。如果這個社會真的由“懼老”變成“厭老”,那么未來的我們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而,大家所面臨的問題,可能不是抱怨或者指責“大叔大媽們越來越討人嫌”那般簡單。http://www.cheaa007.com/xinwenzhongxin/ruanwenfabu/2017/07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