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心靈天空里的云朵。它可以是白云,可以是烏云,也可以是彩霞。
我寫詩詞的時間并不算長,但相對年齡而言,也不算短。最近,微信群、朋友圈里許許多多朋友都在推送他們的作品,有古詩詞、現代詩,創作形式各異,內容五花八門,總之,所推送的平臺名頭一個比一個響亮,中國詩人、中國詩界、浙江詩人等等,動輒就是上升到國家、省的高度,沒有個國家、省的高度,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推送鏈接,忽然覺得個人在詩詞圈里就是一個未入學的幼兒,每天徘徊在門口等待真正開學。有時,我也會轉過身來偷笑:我從未踏進這個門檻,在外面看看反倒更顯得他們高山仰止、淵渟岳峙。
記得學生時代,非常羨慕那些能夠在報刊上發表作品的同學,也總想著有一天自己投稿,希望能夠在刊物上發表些文字,一如當初某些名人所言:“出名要趁早”。現在回看那些作品,稚嫩和膚淺并存,青澀和淺薄同行。偶然讀到那時的作品,此中洋溢地故作深沉、故作激昂和故作清淡倒是值得一哂,“有趣”兩字不免生于心海。最近閱覽的一些詩詞作品,越發讓我認識到內心的空洞,不但讀不通句子,而且壓根看不懂。
于是,結合最近閱讀的別人的作品,我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檢討,切切實實領悟到了創作更為狂傲的真諦:比深沉更深沉的是什么?是眼瞎,比憤怒更加憤怒的是什么?是瘋癲。簡單的說,大抵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相似。
很多人說:詩歌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卻想說,詩歌從來沒有離我們近過。讀著那些似是而非,例如詠人物、詠二十四節氣、詠東南西北等等的作品,我只能呆若木雞,因為我沒有那樣天馬行空的思維,也沒有信馬由韁的文字水平。換句話說,就是我寫不出來他們的水平,更讀不懂他們寫的原因和理由。我終究是糟蹋了“生活處處是詩歌”的本意,還是過著封閉式的自我陶醉生活吧,得閑情時候寫幾首小詩以自娛,優也罷,劣也罷,也就沒幾人知曉,若能引三五好友一笑也是值了!
翻了翻浙江詩人,看到一首《立春》,詩是這樣寫的:
這一天
我開始復制桃花
如果有一個人
在日子的另一端
等我
我就復制
崔護的那一朵
如果沒有
我就復制
白居易的那一朵 ?
這一天
我只想復制桃花
哪怕盛開疼痛
哪怕繽紛了虛無
有位名人說:你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以此類推,大抵每一朵桃花都是不一樣的,復制的桃花是不是也不一樣呢?崔護的桃花想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桃花,白居易的桃花應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桃花了。不過干嘛要扯上復制呢?復制出來的千篇一律,復制又顯得機械和死板,意境上總是格格不入,但是味道還是有的。接著第二段出現了疼痛和虛無,這也是我感覺最惡寒的字詞。不知道是時代的特性還是詩人的特性,疼痛、虛無這類詞總是會成為一首詩的軀體,恰如一個意氣風發的詩人在吟詠時被突然潑了一桶冷水。也許是我沒達到“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吧,難以領會作者的精神內涵。
中國的文人大抵有這樣一個特性,一個圈子內,掛彩披錦般相互吹捧,類似于哄抬物價一般,反正是一團和氣,你好我好大家好,和最高的為人處世道理應該是一致的,若圈子里有一位杰出人物,相應的也會與有榮焉。如今,像“白云啊,你咋這么白”一樣獲得極高評價的詩詞已如過江之鯽,反正能憋出一兩句就是好的,若是有三四句,那得再高一個層次,如若能到十幾上百句,那得奉若神人了。詩人的心其實已經不是詩人的心了,或者說一群掛著詩人名頭的人在指導詩人怎么作詩,一個圈子也就在這群詩人的粉墨登場中站上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總之,在挖掘詩歌精神的道路上,我們都會遇到佛,然后他曰:不可說。
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字如其人。當生活上升到藝術層面時,不僅僅以字見人,琴棋詩畫皆可反映一個人的內心,詩如何,人就如何,詩若純,心便純,詩若邪,心也就邪了。
詩就是心靈的云,可以是白,可以是黑,可以是彩色的。詩就是內心。朋友,你悟了么?
清隱書于2018年8月1日